不身处其中,就不会知道被大兵团集群冲锋的可怕。
面对奔腾而来的滚滚洪流,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为之色变。
印度军团的军马,在看到敌军的大军杀来的时候,他们刹时全都慌了神。
不过,唯一值得称道的是,这些印度军团的军马,毕竟都接受了汉军的一年多的军事训练。真正的战场撕杀武技,他们未必学到了多少汉军的本事。可是,在军纪方面,却是有了长足的长进。
面对望而生畏的敌军大军,印度军团的军马,他们虽然心慌了,可是,却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溃逃的局面。
也就是说,他们虽惧,却并没有自乱阵脚。
怎么说,当初他们渡河过来扎营的时候,也落足了功夫,一个大军营,始终都处在一种可攻可守的状态。
在这个时候,他们未必真的敢在此军营死守。但是,要做到有秩序撤退,却还是可以的。
印度军团的一众统军将领,他们在敌军大军突然杀来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向督军的汉军大将请求撤退。
汉军的督军大将,在这个时候自然不会呈英雄。尽管,如果汉军可以守住这个军营,使得汉军能够在这底格里斯河的西岸扎下一颗钉子,这的确可以对接着下来汉军的形势有所帮助。起码,待汉军大军准备好之后,再次要对敌军的大军起攻击的话,都会有一个军营在这底格里斯河的西岸作为接应。
假如说,如果这个军营的将士,全都是汉军的将士,并且,所有的战备物资都能够准备充分的话,那么汉军肯定会死守住这个军营。
但现在,根本就守不住的。
所以,汉军的督军大将,同意了印度军团撤回底格里斯河的东岸。
不过,在撤走之时,早前汉军运送到军营里的许多物资,这个时候肯定是带不走了。敌军大军攻击得太急,眨眼便杀到了大军营之前。所以,必须要先毁了那些汉军辎重才能全部撤离。
还有,这个时候,也不是说撤离便撤离的。因为,此印度军团的大军营,并非就处于底格里斯河边。
当时,印度军团的军马,在渡河过来之后,一路挺进到了泰西封帝都之前的四、五里左右的地方扎营。这里,离河边还有十多里之遥。
而敌军的大军,因为兵力太多的关系,密密麻麻的冲杀过来。直接就可以将整个印度军团的大营给包围起来。
所以,在撤退的同时,必须也要有一定的军马对帝国联军方面的军马进行阻击,以确保退路的畅通。
何况,留在军营抵敌住敌军大军攻营,争取时间将军营内的汉军辎重毁灭的军马,也要先行撤退的军马阻击住敌军的迂回围攻,好让留在军营毁掉辎重的军马能够顺处撤退。要不然,留在最后毁掉汉军辎重的人马,就肯定会被敌军的大军包了饺子。
负责留在最后毁掉汉军辎重的是刘荣。
他早前护送刘易交付给他的那一批投石机、床弩等辎重前来,给印度军团的攻城提供援助。
对于刘荣来说,他真的很宝贝这一批汉军的辎重。因为这些都是皇帝刘易亲自交托给他的。所以他必须要保护好。
事实上,早前给印度军团的攻城时,每一架投石机损毁,他都会心痛一阵。也正因为看到就算将所有的投石机都投入去支援攻城也难以在短时间之内攻下泰西封,所以,到了近些时日,刘荣担心这样下去,投石机都会经不住长时间的磨损而毁了,所以,在耐久度还没有完全损耗完之前,他便将投石机撤回来,不再投入去攻城。
可是,现在也没有办法,刘荣必须要毁去这一时间带不走的投石机及床弩等。
另外,在这个时候,真正的汉军亦让那些印度军团的军马真正见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勇士,什么才是真正的无畏。
在这约五、六十万的印度军团当中,分派到各军作为督军监军的真正汉军将士。一共约有三万人马左右。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这些汉军将士,几乎都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决定留下来助刘荣一起破坏军营中的辎重,然后再一起突围。
而大部份的印度军团的军将也好士兵也好,他们在这个时候,都没有这个勇气留下来。
当然,那些士兵没有想到太多什么。但是,那些有一定眼光的印度军团的军将,他们就很清楚。这些留在军营,毁掉辎重物资的军马,其实就等于是留下来吸引了帝国联军方面的注意力,等同是为他们撤退的印度军团的军马殿后。
也就是说,留在军营内的军马,是最为危险的,随时都会陷入敌军的如潮大军当中,到时候,恐怕就不可能再有突围的机会,会被这看不到边际的敌军大军活活的淹死。
而留下来的汉军大将,主将却非刘荣,他只是负责毁掉物资辎重的军将。
主要的汉军大将,却是魏延、颜良、文丑三将。
当然,以早前那五十万印度军团攻击泰西封城的强度来看,汉军方面根本就不会派来魏延、颜良、文丑这样的大将来助阵。而他们,其实也各自有汉军的军马统率,不会被派进印度军团去做督军监军。这却是他们三将,都是好战之将,他们在获知印度军团在攻击泰西封正打得激烈。他们都有点按耐不住,让他们各自所统率的军马的副将,代他们统率着各自的军马。就如此撇下自己的军马,仅带着各自的亲兵,就直接赶到了这军营来。
却不知道,正是如此,才让他们及时碰到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战。
而好笑的是,这三员大将,却也不是一起前来的,而是各自单独前来,并且,到了军中,也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只有现在遭受到了突然杀到的敌军攻击的时候,他们三将才公然的现身,要不然,他们可能就只会混在印度军团当中,参与印度军团的攻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