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逍遥江山> 865章:留得青山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865章:留得青山在(2 / 2)

自从假扮了太子,在陈芜的天天说教下,每日都习练书法一炷香,若是有两日不习练,习练还真有些手痒。


陈芜听了指令,除了准备文房四宝之外,还‘弄’来两幅字帖,杨峥与书法倒也有些研究,一看陈芜手中的是张芝的一卷,是大书法家张芝论书法的文章,后世已失传,可以说是书法名帖中的瑰宝,堪比王羲之的。


张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大书家,是张奂长子,年轻时就很有‘操’节,虽出身宦‘门’,而无纨绔气,勤奋好学,潜心书法,当朝太尉认为他将来不是文宗,就是将表。屡次征召他出来做官,皆严辞拒绝,故有“张有道”之称。他潜心研究书法,尤好草书,师承崔杜之法,其父张奂为方便张芝兄弟习文练字,着人锻造石桌、石凳、墨池于河边,从此,张芝兄弟以帛为纸,临池学书,先练写而后漂洗再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为之黑,后称张芝墨池。更将崔杜笔法,烂熟于心,终于摆脱旧俗独创一体,转‘精’其妙,以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所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字迹气脉贯通,隔行不断。古人谓之:“一笔飞白”,开书法之一代新天地。历代书法大家誉称张芝草书为“一笔书”,尊称张芝为“草圣”。后世从学者如云,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亦受其影响,王羲之曾说:“:“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余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可见深受其影响,他的七子王献之也是大爱张芝的书法,王献之的就是继承张芝风格的,可以说王献之受张芝的影响比受其父王羲之的影响大,朱瞻基书法基本上路子是走的赵孟頫的行书,但偶尔也习练张芝的书法,陈芜为了让杨峥将朱瞻基的书法模仿得惟妙惟肖,可没少‘花’功夫。


这卷便是张芝用“一笔书”书写的,又是书法论,对书法的练习是大有好处,杨峥也早就想‘精’研临摹了,这时见陈芜送来,当下也不客气,对着昂贵的宣纸临摹了起来。


张芝的书法,是从民间和杜度、崔瑗、崔实那里汲取草书艺术‘精’华,独创“一笔书”,亦即所谓“大草”,使草书得以从章草的窠臼中脱身而出,从此使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阔大空间,从而使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得到彻底的解放。而他所创的“一笔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如行云流水,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不认真来习练,还真不好临摹,杨峥本就喜欢张芝,这一番临摹可谓极为认真,不知不觉竟过了一炷香的功夫。


看着厚厚一大叠的宣纸,杨峥极为满意的点了点头道:“虽没其神韵,但也似模似样了?”


眼看桌上还有几张宣纸,想了想又提起朱笔在宣纸上一阵龙飞凤舞起来,不多时宣纸上留下了“:“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扫了一眼见,见纸张的书法颇有几分张旭的神采,顿感满意。


这时陈芜走过来收拾纸张,看了这两句,微微咦了声,道:“殿下这两句倒有些意思?“


杨峥呵呵一笑,道:“这可不是孤说的,这么高深的话儿一看就是得道高僧才有的境界?“


陈芜识字不多,但见识不少,听他说不是自己所说,又诵了一遍,觉得这两句话暗含某种豁达、某种超然、某种大度、某种洒脱,却不是杨峥这样年纪该有的境界,便道:“敢问殿下此句何人所做?“


“好像一个叫寒山子和一个叫拾得的和尚说的?“杨峥随口道。


“寒山与拾得?“陈芜默念了声,随即双眼一亮,道:”我知道了,寒山和拾得原本是佛界的两位罗汉,在凡间化做两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愤至极。便有了与拾得的一段‘精’彩对话。人称。“


杨峥倒是没想到这两句话儿,竟被这么多人知晓,道:“世人很喜欢这两句话么?“


陈芜这会儿仿佛不认识杨峥一样,一脸惊愕的道:“殿下难道不觉得这两句话儿很‘精’妙?“


第三更了,今天大雨家里的小家伙不能出去溜达,所以很是闹腾,只好放弃码字了,来迟了还请诸位莫要见怪,有月票的请送上几张!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