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黎利看了那太监一眼,细细回味着刚才这太监的话儿,自言自语的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至于勾践以后杀文种,确实有失大体,缺少一个帝王的气魄。可是,自古以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便是高祖,朱洪武仍不能免,可世人却之称颂他们的丰功伟绩,却丝毫不提,那些追随他的兄弟,可见这世人是健忘的,朕今日除了阮家,来日朕再驱逐大明,收拾了哀劳、占人,一统天下,世人赞扬的还不是朕的丰功伟绩,至于阮家又有几个能记得呢?”这一番思索,黎利登时豁然开朗起来,对着那个战战兢兢的太监道:“你很好!”说完便大袖一挥去了,留下身后两个莫名其妙的太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不知所措的模样。
与此同时,在义安城外,残阳如血,映射着落日的余晖,在义安城与交州相交的地方,有一座山峰,山峰并不高,但胜在山层峦叠嶂、逶迤环绕、形似莲花,且主峰宛如花蕊,高踞群山之中,算得上一个风景绝佳山水之地,此山峰因盛夏时黄花满山而得名花山,整个山峰除了花多之外,还是佛教的气息,据说这点气息,是来自一个西域康居国大丞相一个大儿子,单名叫会。他不恋富贵,看破红尘,立志出家当了和尚,人称”康僧会”,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中华弘传佛法,广结善缘,他东游于上海、苏州一带。一日,来到龙华荡,见这里水天一色,尘辙不染,认为是块修行宝地,就在这里结庐而居。他不知道,这里之所以景致幽静不凡,是因为广泽龙王在这兴建了龙宫。广泽龙王见来了个和尚居住,心中很不高兴。一时起了恶念,要兴风起雾,掀翻和尚的草庐、把和尚吓走。可是龙王突然发现草庐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云,龙王吃了一惊,他挨近一看,见康僧会神色端详,正在打座诵经。龙王听了一会儿,被和尚所诵的佛旨所感动,他不仅打消了原来的恶念,还走上前对康僧会说:自己愿回东海去住,把龙王宫让给康僧会,用来兴建梵宇。康僧会接受了龙王的一番好意,他就把龙宫建在了这座花山上,自此吸引了四方香客,香火一直很旺盛,直到这些年战事频繁,香火才淡了下来,但因此地风景绝佳,佛家气息浓厚,素来为落魄文人的游玩的所在,因此这山岚,这庙宇还算有些香火。
站在花山峰顶放眼望去,无论是义安城还是交州城,尽速落在了眼里,一座座紧紧挨着的城池楼阁,一条条繁华的街道,莫不是人来人往,但此时此刻无人关心着这一切,庙宇的门前的竹亭里,端坐着几个身着光鲜的年轻人,若是你细心一些,便发现这些人多半都身着儒家服饰,手中虽未捏着纸扇,但腰间的紫玉透着金贵,一看不是非富即贵,便是朝廷做官的。
为首之人面容白皙、相貌清奇,颌下三缕长须随风而动,配上身上月白色的宽袍大袖,颇有几分魏晋风流,说不出的潇洒俊逸。
坐在他右手边上的是个年约四旬的中年文士,但相貌却显得其貌不扬,但或许是常年诵读诗书的缘故,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书卷之气,手中捏着一把纸扇,轻轻摇摆,倒也有一副风轻云淡的优雅,左侧的两人与这两人一比,面容就差了一个档次,其貌不扬不说,其穿着打扮也显得寒酸了几分,反复不是书生,而是那个府上的小厮,仆人一般,但让人奇怪的是,两人坐在左侧的上首位,不仅如此,看两人神态不卑不亢,并不因为自己浑身的寒酸,而比旁人低了几分,除此之外,还几个年轻的书生,在各自低头说着什么,只是声音轻缓而有节奏,显然是惊扰了旁人一般。
这样的气愤持续了约莫一盏茶的功夫,从山顶的左侧又走进了一个人来,那人显然是一路急赶而来,不断的揣着粗气,虽说如此,但小亭子的众人,一看来人面色为之缓和了几分,左侧看似镇定的两人还轻轻吐了一口气,神色为之一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