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逍遥江山> 1460章:乐天者保天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460章:乐天者保天下(1 / 2)

--


-->


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皇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


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这样一来,想要当官的就必须要有真本事,还要有皇帝过目,比起大唐的举荐,可要严密了许多。“


黎利点了点头道:“这倒是?“


范文巧道:“不经如此,宋代皇帝还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皇帝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天下读书人彻底算做皇帝的门人了!“


黎利道:“这宋代皇帝打仗不行,治理国家还是挺厉害的,就这么轻松几下,竟能杜绝了大唐延续的百年漏洞,让人好生敬佩的很?“


范文巧平日里对宋朝读书人的天下很是向往,闻言道:“可不是么,这宋代人啊,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和论、策取士。并把称为大经,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考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的本事,比起大唐的诗词歌赋,这个有用的多了,真真儿的有用的人才?“


“考试到是精简了,但却多了徇私舞弊的功夫看样子也花的不少?这也是个麻烦事,若是朝廷派遣官员不得力,不是一样的白花费功夫?”


“呵呵,陛下有所不知了?”范文巧呵呵一笑道:“这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省试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这样看来,并不麻烦?”


黎利似有些心动,道:“这宋人的科举可以说是完美无缺了,这大明的皇帝为何不用送人的东西,偏偏弄个什么八股取仕,这不是吃饱了撑着没事找事么?”


范文巧已经口干舌燥,听黎利的口吻,似还有探讨下去的意图,便道:“皇上,可否容微臣喝一口茶汤?”


黎利一楞,这才惊觉自己与人家说了大半天的话儿,忙招呼太监送上两杯茶汤来。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