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逍遥江山> 1816章:岩谷时闻折竹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816章:岩谷时闻折竹声(1 / 2)

--


-->


很快喧闹了一日的北京城便进入了万籁的景象,唯独那雪花一片片随着风儿四处飞舞,彻底入夜那会儿雪足足厚了半寸。●⌒,


这样的夜晚,自是没人出来,就是那些平日里忙碌的官家老爷,这会儿也喝好了茶汤,躲入了被窝里暖和暖和了,暖和够了也便入了梦乡。


而在这会儿,一阵马蹄声急速传来,马蹄声宛如一声声的惊雷,惊动着京城的一切,几只受到了惊吓的狗,忍不住汪汪汪的大叫了起来,空旷寂静的夜晚立即多了几分生气。


马背上两人身上已披上了厚厚的一层白雪,看得出来两人已赶了不少的路程,这么冷的天,坐下的两匹马儿愣是跑出了汗珠来,米粒的汗水因为热度,迅速融化了那飘落的白雪,竟没留下一片。


可即便如此,两人仍马不停蹄,直到通惠河两人才松了一口气,为首那人扭头道:“换马!”


身后那人点了点头,一言不发,满脸的疲倦之色,即便是夜色下,也十分的明朗。


两人调转码头直接去了驿站,大明的驿站,从tai祖登基那天起,就决定了他只能为大明服务,传输军事物质、传递军事情报、管理国家事务才是正经事,其他事情决不能私用驿站,若不然重则人头落地,轻则也是发配边疆了。


具体说,它们的用途:飞报军务、传递文报和转运物资。例如,明初朱元璋派马云、叶旺等率兵入辽后,由于当时辽东尚未完全平定,明政府不得不派驻十万大-军守-边。但是就辽东当时的经济条件实在无法养活这十万官兵,于是不得不依靠从内地转运粮食来解决军-需,官-兵十万人,每人一月一石粮食,一年下来就是百余万石,特别是从江南经海运转送粮食就达每年六十万石,后因海船增多,每年又增运十万石。此外,还要运送大量的钞、布、棉花、战-衣、军-鞋等物资。特别是奴儿干都司建立后,奴儿干地区的官员、士兵和工匠的衣食穿着也主要靠内地供给。大规模的运送物资一是从山海关陆路交通线运达辽东,一是从海运入辽东,海运的货船一般是从旅顺口丄交卸,有时也运到小凌河、六州河、牛庄等地,粮食一部分供应辽东都司-军-民食用,一部分转运到奴儿干都司。所以说,驿站不仅在飞报军-情、传递文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运送物资方面也起着很大作用,因作用重大,所在驿站的管理也极为重要,其中有一条很明显,不管什么时候,驿站都得备上好马。


两人的马蹄声立即打破了驿站的安静,一个年纪约莫五旬上下的老头,身着对襟罩甲,腰间束着一条灰色的锦棉,前方一个高高的铁通中,燃烧着炭火,炭火上吊着一根长长的铁链,铁链的下头有一个铁钩,铁钩上挂着一个漆黑的铜壶,壶中放着茶水,偶尔听得咕噜咕噜两声,厚厚的壶盖偶尔跳动两下,发出清脆的声响。


那老头端坐在铁桶前,正用一手撑着下巴酣睡,嘴角的哈喇子流了一地,但这老头浑然不觉。


两人沉重的脚步声立即引起了老头的警觉,虽是五十的年纪,但老头子惊醒后,立即跳了起来,动作迅速敏捷,让走进来的两人眼前一亮。


“你们是什么人?”老头瞪大着一双眼睛,虽说对方人高马大,还是两人,但老人并不怕,要知道他年轻的那会儿也是练过的,靖难之役的那会儿没少杀敌人,若不是他挂念家中老小,提前返回了京城,未必不能立下点功勋,如今虽说做了驿卒,但也不能丢了燕王府兵的脸。


“你这老头不会看啊?“两人迅速拍打了身上厚厚的积雪,也不看那老头,径自走到那铁桶前,将冻得红肿的双手放在铁桶上烤了起来,边烤边搓揉起来,好一会儿身子暖和了些,双手慢慢恢复了知觉,为首的那人也不打招呼,提起已滚烫的茶汤,从对面的壁橱里找了两只大碗,再伸手从怀里摸出一个手帕,递给了同伴道:“放点茶吧?暖暖身子,待会儿还要赶路!“


那同伴也不客气,掀开了手帕,从手帕中捻了两小手指茶叶,丢入大碗中,为首那人便提起茶壶高高举起,将茶汤注入大碗中,顿时茶汤翻滚,不多时就飘香四溢了。


“好茶!“眼看一碗茶汤已冲泡好,那同伴迫不及待的端起茶碗来喝了一口,咕噜一下吞入肚中,顿时舒服的吐了口气:”这天儿,还是喝这个好啊?“


为首那汉子这时也放下了茶壶,正要将茶叶放入怀中,忽的想起什么,看了一眼那老头道:“嗨,老头你要不要来点?”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