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逍遥江山> 2499章:恩情福润后人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499章:恩情福润后人泽(1 / 2)

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渐渐被汉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后裔,这也是岳飞的诗句的“胡虏”、“匈奴”的所指。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在国北方消失了,但其姓氏及其化习俗仍部分保留了下来,在北方仍形成了不少强大的力量,唐朝时有突厥、薛延陀、回鹘、黠戛斯、契丹诸部竞相崛起,大唐实力雄厚,凭着兵多将广在漠北获得了一次次的战术胜利,却总是换来新的草原之主,这些新的草原之主在宋朝的时候,力量已经强大到消灭原王朝的危险,此后兴起的蒙古更是直接灭了赵宋王朝,统治原将近百年。


我朝论军事实力不了大秦、西汉,也不了大唐,秦始皇发兵六十万修筑长城导致百姓苦不堪言,最终酿成了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西汉看似取得巨大的胜利,后期同化政策也不错,可在十四年的战争,西汉军民伤亡十多万,损失几十万匹战马,到后期的时候,朝内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在武帝末年,由于常年征战,民不聊生,起义暴动此起彼伏。人言“去秦始皇无几”。西汉未亡于汉武帝之手,这是汉武帝的运气,也是西汉前几十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打下了良好基础,若不然大好的王朝,只怕此灭亡。


大唐不用说,安史之乱前的唐朝边防,可以说是由这些游牧民族一手打造的了,这些游牧民族出身的唐朝jūn_rén ,也轻易的掌握了大唐边防的力量,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回鹘与唐朝关系一直较良好,但在安史之乱期间曾趁机敲诈唐朝,联合唐军攻入洛阳城之后,劫掠洛阳,想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强大如大秦、西汉、大唐尚且如此,我大明刚刚立国,百废待兴、安定百姓才是正经事,只要鞑子退回大漠,不再兴风作浪,朝廷大可此放过,况且大漠变化多端,谁也不知下一个敌人是谁,与其耗费全国之力剿灭鞑子,不如留着这个敌人,至少我们对他熟悉,洪武爷的这个意图,起初,永乐爷未必明白,所以才有了永乐年的五次出兵蒙古,五次出兵效果看着是不错,可细细算一笔账,知值不值得了,前后五次出兵人数是巨大的负担,第一、二次是50万人,第四次是30万人,第三、五次是数十万人。这光是打仗的jūn_duì 人数,此外还要有许多壮丁来运送粮。第一次出兵时前期运粮为20万石,第二次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第三次出兵时运粮有37万石,挽车民丁23万,单单看这个数字,让人觉得恐怖了,亲征一次不说财粮花费,光人力投入达百万,这样的花费不可谓不大,长年累月的打仗,到我朝后期将士死伤无数,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亲征时,因军粮跟不,“致军士乏食者多死,闻之震怒”。到第五次北征结束时,大明军损失惨重,“当是时,帝凡五出塞,士卒饥冻,馈运不继,死亡十二三了,永乐初年,率精骑前进……至长秀川,虏弃辎重、牛羊、杂畜满山谷,及河之西,傍连延百余里。等收其牛羊、杂畜,尽焚其辎重”。永乐二十年七月,“率师至屈裂儿河,虏寇数万余,驱牛马车辆四奔,陷山泽,遇大寇,仓猝以其众逆战……麾御前骑士与山下兵驰追之,寇惊走,而林间神机弩竞发,寇大溃,死伤不可数计,余寇尚数百人,驰马而走。”花费了这么大的代价,取得成果是什么,大家都是明白人,都明白,远不是那帮人吹嘘的那样好,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起义,若不是成祖爷及时醒悟,今日的局面不是你我坐在这里说笑了。


众人彼此看了一眼,各自心里嘀咕开了,但大致的看法是差不多的,成祖爷在永乐初年通过几次穷追猛打后,取得效果并不如人意,加国内百姓困苦,他慢慢也延续了洪武后期的策略,对鞑子不再以武力为主,而是通过搞瓦解、赏赐和平定外蒙古的不听命于他的东蒙古人和瓦剌蒙古人以及在其南面住在东内蒙古的兀良哈诸部落,想方设法在北方边境取得和平。在他老人家征剿叛逆的阿鲁台和马哈木部落领袖的同时,他还派使团带着礼物邀请蒙古人在纳贡制度下进行贸易。朝廷廷利用这一制度出于几个目的。它提高了朝廷的威信;它能不求助于武力而使游牧民安分;它为明朝骑兵提供马匹的来源。蒙古诸部落接受这样的安排,因为它们需要取得国的货物,虽然当它们的需要不能通过贸易得到满足时经常袭掠边境,但大规模的战事并没有发生,这其固然有蒙古实力的衰弱,但不可否认几次大规模的想战事后,鞑子虽分化为三,但势力并不弱,纵然大明举全国之力,也未必能一举荡平,反而引起了自身的矛盾,所以从后期开始,在对蒙古态度成祖爷多以安抚,分化为主了,武力反而是其次了。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