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你好!我是从邑城来晋国投亲的,路经到这里。天色已黑,路不好走。”
朱素素谎称自己是来投亲的,问大娘能否让她借宿一晚?”
大娘眼里泛着警惕之色,问:“百布来的,那你就是布桑族人了?”
(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百布、邑城、布邑三个地名的关系。百布是个总称,邑城相同于市区,布邑相同于县城。之所以叫百布,是因为百布是个多民族地方,以布桑族为主。
朱素素的父亲是布邑的地主,家却安在邑城。因而朱素素出生在邑城,却是布邑。每到春耕秋收的季节,朱素素就跟随父亲回到乡下布邑,在乡下布邑认识了一生最要好的朋友—玛尼娅。)
“邑城有布桑族、羌族、突族、也有汉族。我不是布桑人,我是汉人。”朱素素回道。
汉人。
大娘环顾一眼,又问:“你是一个人?”
“是的。”
听到朱素素是汉人,又是一个女子,大娘放下戒备邀请朱素素进屋。
得知朱素素三天没吃东西,大娘把刚才吃剩的饭菜加热。
“我这里没有好招待。姑娘,如果你不嫌弃,就趁热吃吧!”
朱素素深知如今,这个世道,谁都不容易,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
“大娘言重了。大娘肯留小女一宿,小女已经感激不尽了,那还有嫌弃之说?”
朱素素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感谢一番,狼吞虎吞起来!
………
一个月后
听说:一些好心人士,会给难民营里的难民,发放食物。只是难民众人,食物有限。
朱素素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也到难民营去,碰碰运气。
难民营还真多难民,放眼望去,全是人头涌涌。
朱素素好不容易挤进难民营,找了个空地坐了来下。
旁边是位年青女子,怀躺着个瘦瘦小小的小女孩子。
小女孩子喊年青女子‘母亲’。
娘,我很饿!
先忍一忍,待会就有食物了。
小女孩母亲轻抚着女儿的头发,安抚。
过了一会儿,真有好心人派发食物了。
是魏府的夫人。
魏夫人仪容端庄,脸颊略带红霞,嘴角总是微微勾起,给人一种和蔼可亲感觉。
魏夫人是个讲究秩序的人。
魏夫人让丫环传话。
丫环提着嗓子喊道:“我家夫人说了,这次送来百笼包子和两锅粥。人人有份,待会领食物时,一定要一个个排好队。”
一笼约十个,百笼就一百多个。
两大锅粥,约三百碗份量。
舍得施舍这么多食物,魏夫人实属慷慨。
食物是不少,但对于这么多难民,还是不够分。
那样排在前面的人,都能领到食物,在后面的人就领不到食物。
因而,有些难民为了领到食物就会插队,还有一些人组织成小团体,成期霸占头位,还经常抢难民的食物。
这些小团体,每天都能领到,吃不完的食物。那些领不到食物的难民,只能忍饥挨饿。
同为难民就该互帮互助互爱,这才会摆脱困境,才会得到更多救济。
小团伙这么一捣,寒了行善者的心。
魏夫人得知小团体所为,决定施舍完这次,不再施舍这些难民了。
朱素素还算走运,领到了一个包子。
朱素素回到原来的位置,坐下。
坐在旁边的小女孩,口水直流的盯着,朱素素领回来的包子。
朱素素望了望小女孩周边。
小女孩的母亲不在,定是去领食物还没回来。
朱素素正要将包子送进嘴里,小女孩把头凑了过来。
吃呀!
快吃呀!
小女孩此举,把朱素素给怔住了,手中的包子止在嘴边。
小女孩见朱素素还舍不得吃,又是催促的问道。
吃呀!
快吃呀!
姐姐怎不吃,是不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