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明咸鱼> 第三百六十九章 你咋就不敢去偷玉玺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六十九章 你咋就不敢去偷玉玺呢(1 / 2)

听杨少峰这么一说,朱高炽便扭头问道:“哪儿不对劲了?”


杨少峰反问道:“人呢?船呢?”


朱高炽现在急吼吼的要搞推恩令而且丝毫不加掩饰的行为倒是没什么,毕竟朱老四总会有挂掉的那一天,而朱老四一挂,很多被朱老四强压下去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而这些问题根本不是朱高炽可以继续压制的。


最起码,朱老四亲率大军南征北战,对于jūn_duì 的掌控力就远不是朱高炽能比的。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基本上都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后来的皇帝们却只能不断的跟文官武将们玩妥协。


就像是最终唱了凉凉的大明,不是后面的历代皇帝们不知道百姓的重要性,也不是他们全都傻到认为自己这个天下要靠文武百官去治理。


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朱重八和朱老四在军中的威望,根本就压制不住jūn_duì ,只能依靠文武百官。


估计朱高炽也是明白这一点,所以现在才会急着玩移封推恩的把戏。


但是问题就在于,人呢?


是,现在朱高炽提出来这套置换封地之后推恩分封的把戏确实是个好套路没错,远在西域的朱高煦和近在眼前的朱高燧也表示支持甚至愿意带头卖儿子也没错。


可是真正的问题在于,就算是朱高煦和朱高燧愿意带头卖儿子,朱高炽也把自己的那些儿子都给卖掉,其实也根本没什么鸟用。


因为大明百姓的数据就摆在那里,不到七千万的人口跟明末时期近两亿的人口完全就是两个概念。


在没有足够多的百姓的情况下,就算是大明的所有藩王们都愿意卖儿子,也愿意掏空了自己的家底来置换封地,也依旧没有多少百姓可用。


难道指望这些藩王们自己去开荒种地?


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哪怕这些藩王和宗室们闲的没事儿跑去吟诗作赋甚至有人跑去研究药物,也不会有人愿意种地。


毕竟都是当猪养的。


同时,大明的国库也承担不起一次往外迁移几千万百姓所带来的损失——


哪怕是不考虑百姓出海需要无数的牛羊和种子等等生产资料,光是因为百姓减少而造成市场的萎缩,从而使得国库收入下降,现在的大明国库就承担不起。


因为现在各地修建河道桥梁的工程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把的银子花起来就像流水一般。


哪怕是再退一步讲,大明现在就迎来人口大爆发,百姓的数量从现在的不足七千万暴涨到一亿甚至两亿,其实也没有多大的用处。


因为要转运百姓出海,就必须得依靠宝船。


而宝船的建造跟普通舢板的建造根本就是两个概念,一艘宝船从开始建造到下水足足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根本不是说建就能建成的。


更别说在没有蒸汽机的情况下,宝船在海上只能依靠风力和人力划桨,想要转运一次百姓,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


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加在一起,也就意味着大明现在根本就玩不起置换封地到海外然后推恩的那一套。


所以现在问题的重点是,大明得先把交趾到缅甸这么一大片地方全部握在手里消化掉,同时还得鼓励百姓多生孩子多种树。


也只有百姓的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大明才能真正的开始向外迁移扩张。


也只有现在百姓们多种树,才不用担心以后没有足够的木料用来建造宝船。


只不过,树木的生长需要时间,而人从婴儿到能够下地劳作也同样需要时间,这个过程往往长达十五六年。


这也就意味着,真正的想要把置换封地的玩法给搞起来,最起码也得需要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


“所以,最终的问题其实就一个问题。”


杨少峰又开始了指点江山的模式,手中只差一把羽扇:“没有足够多的百姓,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空谈。


土人们就不用说了,别管是交趾的还是缅甸的,就连现在主动内附的占城和哀牢土人其实也不是那么可靠,随时都有反水的可能,最终还是得依靠我大明的百姓。


说白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让大明的百姓们愿意多生孩子,而想要让百姓多生孩子,现在的鼓励政策还大大的不够。


多了不说,光是一次生三个才有奖励的这个条件就太苛刻了,毕竟一次生两个都够难的了,更何况一次生三个?


所以说,不能光给一胎生三个的那些人奖励,得把这个奖励扩大化,凡是生的多的,都应该奖励才对。


比如生几个孩子就给什么好处,生的少了有什么处罚,只要定好了规矩,百姓们肯定愿意多生。”


就比如种花家在建国初期鼓励生育,使得在1949年的时候仅为五亿四千万左右的人口在1970年的时候涨长到了10亿。


人口暴增带来的是巨大的人口红利——


1950至60年代出生的一代,到1980至90年代时,刚好是20至30岁,属于最精壮的劳动力人口,再加上种花家玩了命的扫盲和种花家百姓深植在骨头里的奉献精神,所以才有了改开之后的飞速发展。


当然,所有的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人口暴增自然也不例外。


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自然会带来相应的压力,比如粮食,比如土地资源的压力,比如教育医疗上的压力,比如交通上的压力。


从这方面看,计划生育其实很有必要。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不知是回是汉的马寅初先生提出了计划生育,他老人家自己却娶了两个妻子,生了七个孩子,这该怎么算?


而且计划生育这玩意本来就是只针对汉而不针对其他任何少数民族,汉族从1949年占比98降到2019年的90,这又该怎么算?


更别说,因为这玩意还引发了更加操蛋的腾笼换鸟——因为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所以产生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接着就是引进尼哥之类的“精英”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事儿又该怎么去算?


所以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是好是坏,只能留给后人去评叛。


至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杨少峰还真是不太担心。


因为在二战之前,尽管生育率高,可是受到战争和医疗卫生条件等等制约,所以人口的增长并不会太过,最起码大明的医疗卫生条件和二战后的卫生医疗条件就没办法相提并论。


也正是因为如此,杨少峰才会大大咧咧的直接提出来鼓励生育的提议。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