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汉末苍天>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东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东王(1 / 2)

编户齐民后,河东郡南部诸县大小豪强和世家共交出超过两万户的隐匿人口,数目足有十万人,让姬平心惊不已,仅此半个河东郡就隐匿了十万人,那并州呢?整个天下呢?


不过这原本隐匿的两万户、十万人编入户口,却为姬平推行第三个政令打开了局面。∠


第三个政令就是屯田垦荒。


屯田垦荒的政令在河内郡已经实施了两个多月,有推行的经验,但河内太守刘备对世家心有顾忌,韩浩也是本土人,采取的是纯粹的怀柔手段,屯田过程中有世家的影响和阳奉阴违的情况存在。


如今姬平完全掌控了河东郡的世家豪强,屯田垦荒令在河东郡推行起来,却比河内郡更彻底了。


屯田虽然对无田无产的百姓有好处,但在耕种过程中,实行的是近乎军事化统一管理的模式,让不少百姓犹疑却步。


各世家释放出的十万人,虽然都编了户,但只有不到三万无产者自愿参与屯田,其余百姓或是租借土地自行耕种,或是仍愿意托庇于世家。


对此情形,姬平早有考虑,他要实施屯田,却不能像历史上曹操那样强迫百姓屯田,他已经得罪了世家,再得罪了百姓,可就真没一点混头了。


他让卢植将屯田的分成优惠和免除力役等政策,以告示形式发布到各县,全面发动没粮没田的百姓参与屯田。


同时为了鼓励屯田,姬平根据后世的民生经验,又出了三条规定。


第一条规定。遇到灾年,屯户将优先得到官粮赈济。屯户家中的患病者将优先得到官家医馆的医治。


第二条规定,凡屯田满十年的屯户。可申请获得一百亩自有田地,自行耕种,按律纳税。


第三条规定,官府将建立郡学、县学、乡学,凡屯田满三年的屯户,允许家中一名子弟免费进入乡学读书,屯田满七年者,允许家中一名子弟免费进入县学读书,绩优者可优先擢入官府任用。


三条规定一出。参与报名屯田的百姓蜂拥而至,甚至有一些有田地的百姓也参与了进来,数目达到十万人,只把袁基、伍琼、周毖三人忙的不可开交。


此时正是六月夏季,本是小麦成熟的时节,但有过半的田地却是一片荒芜,让姬平叹息不已。


屯民到位后,姬平让袁基先行安排六万人,实际上是一万两千户左右。每户劳力大约两人,在土地状况较好的地方开始种植大豆、粟、黍、高粱等作物。


河东地区处于河谷盆地,气候相对于并州地方稍微暖和,一年可以种两茬作物。此时六月份种植大豆、粟、黍等作物,到了秋季九月份正好成熟,收割后便能种植冬小麦。


冬小麦经历冬季、春季。到了夏季六月收割,如此循环。只要施肥得当,再利用武帝时赵过发明的“代田法”。沟垅相间种植,既能合理利用土地,又不过于耗费地力。


至于更北部的并州,由于气候偏冷,就只能种植一茬了。


余下的四万人,大约有劳力一万六,则安排开垦田地和开渠,赶到九月份种植冬小麦便可。


对于这四万人在垦田和开渠的三个月里,姬平也不是让他们无偿劳役,有一定的金钱和粮食作为酬劳,足以维持生计,倒也让这些百姓极为满意。


第四个政令便是开渠,兴修水利。


开渠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秦以来,水利便没有被忽视过,便是东汉一朝,官府已经在河东组织过数次开渠。


但由于黄河、汾河改道或是山洪水灾,泥土渠不耐冲击的因素,大多数水渠已经废弃或垮掉,基本上目前河东郡的水利状况仍然不是太好,尤其是盐池一带,四面环山,山上多有河流,更是难以疏导。


对于开渠一事,姬平亲自带着数十个精通水利的官员和长者,这些人在雒阳撤退时曾协助搭建浮桥,撤退时姬平便让袁基将他们全部带上,此时却派上了大用场。


如今河东郡南部除却黄河外,最大的两条河流是汾河和涑水河,真正要开渠覆盖大面积农田,工程将极为浩大。


所以姬平打算一步步来,先从盐池一带开始,修一条长渠,分流涑水河的水势,同时收拢安邑东面中条山上各处水流,引向西流。


他们从绛邑一带的涑水河源头开始勘测,历时一个半月,经闻喜、安邑、司盐城、解县和蒲坂,根据前人历代修建的废渠,因地制宜,先绘制了开渠图,该渠被姬平取名永丰渠,寓意为造福百姓,带来年年丰收。


规划的永丰渠从安邑东北部的涑水河开始,经过安邑、司盐城、解县、汇入蒲坂的伍姓湖,最后流入黄河,全长一百二十多里。


姬平的想法是,永丰渠一旦修通,不但可以防范涑水河爆发洪涝,侵害各县村庄、农田和盐池,还可灌溉几个县境的农田,又能运输盐池所产之盐进入关凉地区,大大减少一直以来绕道群山运盐的成本,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


对于永丰渠,无论卢植还是袁基、崔钧,都极为赞成,随即在收麦、种秋之后,各县全面发动了百姓分段修建永丰渠,连同那一万六千多屯民劳力,参与者多达十万人。


这是与百姓有利的工程,尤其是永丰渠一旦修通,原本的许多贫瘠旱地,都将变为可灌溉良田,对于百姓是天大的益处。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