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廷八部八院的事务专业性大大增强了,这就要求经学出身、研究道德文章的官员们,必须对自己所管辖的实务,有充分的了解,户部的有新的户籍系统和统计方法,工部的有各种营造和工业的发展了解,漕部要懂得治河与灌溉水利,农部至少要懂得天时和因地制宜等学问。
以清代落后的科学和管理知识,显然是不足以撑起这么庞大的实务性政府的,好在白南早有准备,带来了一些材料。这些材料都有浅显易懂的特点,而且白南并没有将一些特别精深和关键的内容放在其中。很多也就是大的框架性的内容。指望户部的尚书学了一个月就懂得了什么先进先出、会计三大报表,那是有些不现实的。但是最少要做到有了解。
按照新朝廷的准备计划,为了弥补新的朝廷体制需要的大量官员,朝廷将开恩科,选贤任能。科举的改革也是极为巨大的,首先取消童子试,所有考生直接在本府进行会试,会试通过后还需进行面试,面试中包括背景审查。会试通过后,便正式授予举人,这个时候,举人老爷们就能够进行两个选择了,一个是直接进入当地政府,成为一名实习公职人员,转正之后属于公员,此时他们没有品级,不过再进一步就能成为从五品的官员。而特别优秀者,可以直接提拔至从五品。
第二个选择,举人可以参加殿试,过程也是笔试和面试,殿试通过者,是为进士,不过名义上不设状元、榜眼和探花。进士直接供职朝廷中央。不过也是从无品级的公员开始做。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无论地方会试还是京城殿试,所有考生必须提前填报自己的意向单位,而在考试的试题中,也会体现一定的专业性。这一点就有些像最早隋唐时期的科举了。不过这个专业考题不会太艰深,而且更大部分上还都是策论。考题会一定程度上仿照大唐公务员考试。涵盖内容比较广,数学一类的内容都会涉及。
通过科举的考生,不一定会分配到自己填报的机关,也有可能直接调剂到其他单位,甚至是去到不同的地方。
这么一来,八股取士等于完全被废除了。对于广大的考生而言,这无异是一个响雷,不过朝廷的决断,他们没有多少权力置喙。想当官就只能适应政策,如此而已。
至于现在朝廷的组成,其实多少就有些儿戏了。永琰作为预备皇帝,加上袁守侗等已经被确定为首相和殿阁学士的核心官员,跟着大唐远总指的人一起,拿着一份名单勾勾点点,其实基本上还都是看资历来的,不过也存在一些态度良好、十分配合大唐工作的人士。受到了一些提拔。不是所有的职位都被填满了,一些职位还要留给那些响应新朝廷号召的地方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