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暴明> 第三十一章 一份协议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一章 一份协议书(1 / 2)

屋子里传来了一丝不满的语气,大明的税务条例中漏洞不少,秀才以上都不用纳粮就是其中最大一条。不过这也不是咱们大明一个朝代的问题,历代王朝都是如此统治阶级本身不用缴税,咱大明只不过更进一步,把秀才列为未来的统治阶级也给免税了,我的地盘我做主,官商一体纳粮。


“嘶,”陆魏敏感到牙痛,官商一体纳粮,自古就不是这样的,如果真要这样那肯定要流血。一提到流血陆魏敏想到了马尼拉的家人还在等他解救,“哎,”陆魏敏定住了,那名落魄的秀才轻轻敲着门。


“进来,”牛绍走到门前。


陆魏敏穿着一件黑底红花色褂子走进房间,看见朱浩正拿着一杯茶,赶紧躬身施礼,“员外郎陆魏敏,见过团练大人。”


坐在沙发上朱浩上下打量着陆魏敏,看了有一分钟,把员外郎陆魏敏看的毛骨悚然。


“免礼,座,”员外郎陆魏敏心里抹了一把汗。


牛绍觉得小少爷朱浩,自从当了新宁县团练总身上的王霸之气犹如滔滔江水。。。


陆魏敏坐到了沙发上,忽悠忽悠的感觉,都把陆魏敏折腾的云里雾里。


“我听说,你想捐赠上川岛的良田,为了什么?”朱浩放下茶杯拿着一张纸在那里低头看着。


“产量太低了,”很想讲官面话的陆魏敏,好像一不留神说了实话。


陆魏敏挪动了沙发上胖乎乎的身体,继续说:“上川岛的田亩费心竭力的种稻子,一亩才收一百来斤,那些流民伺候的不好的,连一百来斤数都达不到,种植两造,去年只能收不到二百斤稻谷,流民们连填肚子都不够。”


“一百来斤?”朱浩几乎是震惊了,忙问着一百来斤是不是原粮。


“不是原粮。”陆魏敏答道。


朱浩知道,在古代的稻米,麦子去皮之后还要损失四成分量,这样看大明朝的农业生产水平不高,要想提高产量只有化肥一说。朱浩目前掌握的情况来说,望牛山的溪水两岸的一般稻田,只要能保证灌溉,一造亩产三百斤还是做得到的,如果在加上化肥。


“铭泽有所不知,”陆魏敏说,“上川岛种地很不容易,不下雨天就出现旱情,连着二天下雨望牛山的溪水就马上就涝起来,三年了,我种稻子也收不了许多”


最不成问题是磷肥,朱浩可以容易获得的天然磷肥就是动物骨骼了,铁血会农业组的就一直用食品厂的剩余下来的鱼骨鱼渣肥田,按照朱浩的手册改进稻种已经一年有余。


朱浩知道施加草木灰也能补充磷肥,钢渣混合石灰也可以得到一种土磷肥,鸟粪石,鸟兽积粪鸟类、蝙蝠和海豹的粪便和尸体,是一种优质肥料,鸟粪石,后者含氮11~16%、含磷酸盐8~12%、含钾2~3%。


朱浩给铁血会农业组批条,农业组的二个年轻小伙子驾着船跟年老的地师一起出海,寻找鸟粪石。


其余的农业组家丁们准备进行“稀植”。


铁血会农业组这个月在深井镇的水稻种植技术研究中心,第一次开展了水稻稀植,就是在插秧时,适当减少秧苗株数目改善田间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稻分蘖能力较强的优势,协调个体与群体生长矛盾,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增加产量。


水稻生产成本采用稀植之后可以减少秧苗需求量,节约育苗的工时种子育苗,降低插秧成本,由于每亩地的秧苗少了,对人工的需求也大为减少。


明代广东有的地方尤其适合农田用工,能够使得争取到更多农时充分利用水资源,稀播,能使得水稻在生长中长成较为理想的株体形态,形成大穗抽穗后绿叶面积大,受光姿态好,增加粒重促成穗粒重兼顾的丰产结构。


稀植一般情况下,增产可达5-10%,是一项极有技术含量的农业技术,对田间管理的要求水平也很高,所以这次铁血会农业组深井镇的水稻种植技术研究中心,搞稀植法,这可需要大量的肥料靠农家肥不够。


一般来说是‘肥田靠发,瘦田靠插’上川岛的稻田土质比较瘠薄,肥力很差。应适当增加插秧密度以增加每亩有效穗数而以土质很肥沃或施肥较多的田块,稀植并不是万有灵药。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