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月票和推荐票!
时间一步步向着2010年迈进,每个颁奖季永远都不会缺少的纷争中,墨菲也得到了些好消息,经过不懈的公关努力,学院内部有相当多的一批评委,都倾向于支持他和《华尔街之狼》,虽然这不能保证拿到这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提名,但无疑大大增加了出现在提名名单上的几率。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为最佳男主角提名和最佳男配角提名努力,小罗伯特-唐尼和乔纳-希尔都是自己人。
像墨菲、caa和二十世纪福克斯,都是混迹在好莱坞的老人,如同电影学院一样,人老了难免会保守,尽管他们的行动看起来比较激进,却跟那些新近入行想要从奥斯卡上分一杯羹的人无法比。
十二月中旬,詹姆斯-卡梅隆十年磨一剑的大作《阿凡达》正式在北美上映,然后以近乎疯狂的势头开始席卷全世界,即将创造新的神话。
十二年前,卡车司机曾经用商业成绩征服过奥斯卡,并且在颁奖典礼上面狂傲的高举小金人大喊‘我是世界之王’,随着《阿凡达》在北美和海外市场的超级火爆,很多人都相信詹姆斯-卡梅隆会卷土重来。
由于墨菲知道自己的风格不怎么符合奥斯卡的口味,其中与主流不符的主题和价值观,更不可能成为无数奥斯卡评委争相选择的第一目标,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争取部分评委的支持,能拿到想要的提名就是胜利。
所以,《阿凡达》超级火爆的市场成绩,并不会对他的奥斯卡之路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反倒是那些完全按照奥斯卡口味制作的影片,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因为之前有过先例的关系,很多人都担心詹姆斯-卡梅隆和《阿凡达》凭借突出的票房成绩再次征服奥斯卡,其中一些富于冒险精神的初入行者,自然将《阿凡达》当成了主要的竞争对手。
众所周知,奥斯卡从来都不是单单凭借影片本身来一决胜负,更不会只要影片足够优秀,坐在那里干等,天上就会掉下一座奥斯卡小金人,还正好砸在自己的头上。
就像好莱坞一样,奥斯卡从来都不是什么净土,其中充满了争斗。
在一次聚会上,梅根-埃里森向墨菲说起过她的冲奥策略,后面也在付诸实施。
这个只有二十岁出头的女孩敢想敢做,不但投资了非常符合奥斯卡和整个美国社会形势的《拆弹部队》,还请来了奥黑炭当初竞选时的公关经理来操作影片的整个公关策略。
其中最为夸张的是,梅根-埃里森指使《拆弹部队》的一位制作人直接给众多的奥斯卡评委发邮件,攻击《阿凡达》的同时,更是号召评委们不要投票给《阿凡达》和詹姆斯-卡梅隆。
这样的公关无疑是极其冒险的。
不过,墨菲也承认梅根-埃里森的策略很聪明,论及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和研究,绝对在她的哥哥大卫-埃里森之上。
这种近乎疯狂的、赌博式的公关,如果用在例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或者其他学院派欣赏的导演身上,无异于引火烧身,但攻击的人是詹姆斯-卡梅隆的话,则完全不同。
詹姆斯-卡梅隆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型商业片导演,连斯皮尔伯格都假模假式的拍了《紫色》《太阳帝国》等几部艺术片,而詹姆斯-卡梅隆从来就是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根本不招奥斯卡和学院的待见。
后面的发展无疑证明了这一点,梅根-埃里森大范围的给奥斯卡评委们发邮件,当然不可能保密,很快就被人捅了出去,但是受到惩罚的只有发邮件的那位执行制作人,而且处罚也是不允许他继续参与这届奥斯卡的相关活动而已。
至于梅根-埃里森和她投资的《拆弹部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很多评委的立场受到了她的邮件的影响。
当然,像墨菲这样的人都很清楚,这种策略看似见效很快,却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留下后遗症。
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打破游戏规则的人都不会受到欢迎,甚至遭到排斥,有些游戏的底线规则,连墨菲都不会轻易去触动。
所以,梅根-埃里森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获益,但当这届奥斯卡过去,评委们回过味来之后,未来必然遭到一系列的清算,她投资的影片想要再次拿到奥斯卡奖项,难度将会翻倍的增加。
受到梅根-埃里森的影响,墨菲特意与盖尔-加朵一起去影院专门看了看曾经只闻其名的《拆弹部队》,第二天又被盖尔-加朵拉着去imax影院体验了一把正直的imax3d版本的《阿凡达》。
看完影片回到家中,盖尔-加朵特意问墨菲,“如果都能进入提名名单的话,《华尔街之狼》、《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三部影片,哪一部获得最佳影片的可能最大。”
“我们首先要排除在外。”墨菲接过盖尔-加朵递来的水杯,喝了一口,继续说道,“我的风格不是奥斯卡喜欢的类型,想要获得重量级奖项,尤其最佳影片,还需要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