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无价的经验
入夜,真正的危险不在陆地上,而是在海上。
因为韩国空军丧失作战能力,无法威胁到航母战斗群,所以在7日下午,张韦昌命令伴随航母作战的“昆仑”号巡洋舰,“洪泽湖”号、“高邮湖”号与“洞庭湖”号驱逐舰北上加入支援舰队,执行炮火支援任务。虽然巡洋舰与驱逐舰并不是主力反潜战舰,但是少了4艘护航战舰,舰队的反潜网变得更加稀疏。
更要命的是,舰队必须在夜间转向接受补给。
“华夏”级航母能够携带2800吨航空燃料与1400吨航空弹药,按照每天出动120架次战机、每架次消耗6吨航空燃料与3吨航空弹药计算,“华夏”级的理论作战自持力为4天。因为实际情况与理论计算有很大出入,所以受战斗强度、出击距离、任务性质等因素的影响,航母的实际作战自持力在2到7天之间。
从6日夜间开始,到7日傍晚,20个小时内,3个舰载机联队总共出动1173架次,其中战斗机出动824架次,平均每架战斗机执行了3.8次作战任务,任务周期仅5小时。即便以岸基航空兵的标准计算,这都算得上是极高强度的作战行动。
20个小时内,3个航空联队总共消耗了4217吨航空燃料与2143吨弹药。
虽然3艘航母上剩余的航空燃料与弹药能够坚持到8日下午,但是陆战队将在9日上午到达济州岛,航母战斗群将在8日夜间再次执行高强度轰炸任务,必须在此之前完成补给作业。
进行补给作业的战舰最容易遭到潜艇偷袭。
因为韩军正在猛攻空降兵的防线,暂时又无法向济州岛派遣增援部队,所以3艘航母必须分开进行补给作业,至少保证有2艘航母能够正常作业(补给时,航母必须停止所有航空作业)。如此一来,补给作业将持续一整夜。
最头痛的肯定是华剑锋。
他既要负责补给工作,又要负责舰队反潜。
19点45分,舰队转向时,华剑锋对补给作业做了安排。
“炎帝”号首先与补给舰汇合,在“炎帝”号进行补给作业的时候,“华夏”号与“黄帝”号以32节的速度航行,派遣战机为空降兵提供空中支援;舰队里的4艘反潜护卫舰集中保护进行补给作业的“炎帝”号,海航的反潜巡逻机负责外围反潜。
因为韩国海军只有常规潜艇,所以华剑锋并不担心另外2艘航母遭到攻击。
为了证明这一点,华剑锋让“华夏”号上的反潜战军官用计算机做了一次模拟攻击。
韩国潜艇的重型反舰鱼雷的最高航速为70节,在此航速下的噪音超过120分贝,很容易被舰队里的反潜直升机或者反舰战舰上的被动声纳发现。“华夏”级航母在规避鱼雷的时候,2座hd-2a型聚变反应堆能以额定最大功率125%的应急输出功率工作,将航母的速度提高到35节以上!如此一来,韩国潜艇必须在20千米内发射鱼雷才能确保击中全速逃逸的航母。不说韩国潜艇艇长有没有胆量逼近,就算有,也不见得能突破3道反潜网,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射鱼雷。如果韩国潜艇在25千米以外发射鱼雷,航母将有100%的把握逃出鱼雷的攻击范围!
计算机的模拟结果证实了华剑锋的分析。
关键就是,绝对不能让韩国潜艇把攻击距离缩短到25千米以内!
派出“增援舰队”之后,航母战斗群只剩下了30架反潜直升机。因为2艘航母需要出动舰载战斗机,所以无法使反潜直升机达到最佳出动率。如此一来,仅有4艘护卫舰上的12架直升机、巡洋舰与驱逐舰上的6架反潜直升机、以及接受补给的航母上的4架反潜直升机可以执行反潜任务。18架直升机肯定无法确保3艘航母的安全,必须增派更多的反潜力量。
当天下午,华剑锋亲自联系了岸基航空兵,要求尽可能增派反潜巡逻机。
岸基航空兵没有丝毫保留,将部署在东部沿海地区的36架远程反潜巡逻机分成3个批次,轮番为航母战斗群提供反潜掩护。
即便如此,反潜兵力仍然显得非常单薄。
剩下的,只有潜伏在海面下的潜艇了。
舰队转向前,华剑锋设法联系上了附近的6艘潜艇。
这其中就包括刘海峰指挥的“江豚”号。
接到反潜巡逻机用高频声纳发来的命令,刘海峰调整了“江豚”号的航线,在6日夜间到达舰队西面,随即开始向舰队南面机动。
作为优秀艇长,刘海峰意识到,在南面更容易获得机会。
因为攻打济州岛的时间比预计的提前了24小时,所以航母战斗群投入战斗之后,仍然在向北航行,缩短战机的出击距离,提高航空兵的作战效率。如此一来,埋伏在战斗群北面的韩国潜艇要么没有来得及进入伏击阵位、要么在航母战斗群高速逼近的时候没敢露头,不然不会至今都不见踪影。只有埋伏在航母战斗群南面的韩国潜艇会随同向北前进,趁航母战斗群转向与补给舰会合的时候发动伏击。
刘海峰想得很清楚,因为让他来干,也会选择埋伏在航母战斗群南面,而不是北面。
接到华剑锋的命令后,刘海峰让“江豚”号提前转向前往补给海域南面,随后放出拖拽式声纳。
韩国潜艇的艇长不是神仙,不可能准确判断出补给海域的准确位置。
只有在航母进行补给作业的时候,韩国潜艇才会趁机逼近,然后在尽可能近的距离上发射鱼雷。
21点30分,刘海峰返回指挥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