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装甲比拼
如果说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因为最强大的敌人突然土崩瓦解,以及几场顺风顺水的地区战争让美国尝到了甜头,降低了装甲部队的重要程度的话,那么2015年之后几场地区战争、特别是半岛战争与印度战争,让美国当局再次重视装甲部队的建设,把装甲部队放在了地面军事力量的首要位置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半岛战争是美国陆军永远的伤痛。
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就在同一个地点输掉了一场本不应该输的战争,但是那次战争美国输得并不可耻,因为5万多美国大兵交换了60多万志愿军(共和国公布的相关数字是37万),阵亡交换比高达12,而且美军最终死死守在了三八线上,没让志愿军攻入韩国境内。与之相比,半岛战争就是彻头彻尾的惨败,不但3万多美军阵亡,数万美军被俘,还丢掉了韩国。
按照美国当局的战后总结,导致美军惨败的几大因素中,缺乏足够强大的装甲力量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缺少快速高效的战略投送能力。
从此开始,美国加快了装甲兵的建设力度。
事实上,半岛战争之后,美国陆军与陆战队除了把所有的m1系列主战坦克送进垃圾回收站之外,还对m24主战坦克进行了全面改进,并且联手开发m-x主战坦克。问题是,这个关系到陆军与陆战队作战能力的关键项目,在大萧条的风暴中,没能获得美国国会议员的一贯支持。在大萧条结束前,m-x项目先后三次被取消、又三次上马,直到2035年初,才取得第一个成果,即第一辆m32主战坦克的原形车在底特律的克莱斯勒重型地面装备公司正式面世。
非常遗憾的是,m32诞生就落后!
前面已经提到,因为缺乏几种关键原料,所以美国无法生产dz-31a主战坦克采用的那种高强度合金装甲。更重要的是,m32研制的时候,美国方面对高强度合金装甲的了解并不多,也就没有考虑使用。
结果很简单,美国陆军直接放弃了m32,要求克莱斯勒公司开发改进型号。
万幸的是,美国陆军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cia已经获得了dz-31a主战坦克的装甲碎片,对高强度合金装甲有了了解与认识,美国的巴斯钢铁公司也有能力生产性能稍差的合金装甲。因为美国陆军急需一种用来替代m24,能够与dz-31系列主战坦克对抗的先进主战装备,所以在征求了巴斯钢铁公司的意见之后,美国陆军提出了两项改进要求。一是装甲防护水平在m32的基础上提高50%,不需要达到dz-31a的水平,只要超过在dz-31a之前诞生的主战坦克就行。二是采用最先进的电磁炮,必须确保在2000米以内击穿dz-31a正面装甲的能力,最好在现有电磁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因为巴斯钢铁公司表示能在2年内交付第一批合金装甲,所以美国陆军在与克莱斯勒公司签订合同的时候,把在2年之内交付第一批样车列在了基本条款内。
必须承认,美国拥有极其强大的工业基础。
因为m32是美国陆军第一种采用模块化设计原理的地面主战平台,所以针对性改进工作非常简单。严格说来,克莱斯勒公司只是系统总承包商,除了负责基础平台的开发与制造工作之外,还负责系统集成,也就是组装工作。坦克的装甲由巴斯钢铁集团提供,火炮部分由通用电器公司旗下的伯里兹公司提供,观瞄系统由爱立信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负责,其他的行走机构、动力系统等等都有专门的公司负责。也就是说,改进的时候,负责各系统的公司只需要遵守接口规范(某些系统需要保证尺寸不做太大变动),不用考虑太多,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决定对哪些系统进行改进。
这也是dz-31系列主战坦克与db-30系列步兵战车的设计思想。
由此可见,m32的基础设计思想不比dz-31差,只是在各自系统上,特别是最关键的防护、火力与动力自系统上不如dz-31。正是如此,在制订改进方案的时候,美国陆军提出的要求非常明确,那就是按照火力、防护与机动的顺序,优先确保火力,然后是防护,最后才是机动能力。
机动能力不是大问题,美国有3家企业可以生产功率在1000千瓦以上的军用超导电动机(关键还是看功率密度,即功率与质量的比值),按照1辆坦克配2台电动机来算,m32的机动能力不会比dz-31差多少,基本上旗鼓相当。因为美国陆军没有提出过高的防护要求,只是让克莱斯勒公司采用巴斯钢铁公司开发的合金装甲,并且在战斗全重范围内合理分配装甲,所以很难在防护能力上超过dz-31a。按照美国陆军的想法,防护上不去,就得在火力方面赶上对手,绝不能吃亏。
正是如此,m32的改进集中在了火力上。
如果不是伯利兹公司在开发螺旋电磁炮的时候遇到了技术难题,导致整个项目三次被推迟的话,以及美国陆军急于想要得到一种能够与dz-31抗衡的主战坦克,m32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装备螺旋电磁炮的主战坦克。
严格说来,轨道电磁炮仅仅解决了电磁炮的有无问题。
要想让电磁炮完全取代火炮,乃至战术导弹等等武器系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螺旋电磁炮的身上。
原因很简单,轨道电磁炮的缺陷太多了。
别的不说,轨道电磁炮的效能就很是问题。因为在使用的时候,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安培的电流需要从弹药经过,所以轨道电磁炮所使用的弹药必须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在电磁炮的输出能量还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还比较好解决,比如采用导电率比较好的金属,增强电压等等。随着电磁炮的输出能量越来越大,普通金属不再是良好导体,增加电压的成本更高,所以必须采用超导体。为了降低费用,共和国的弹药工程师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弹体中间设一条超导通道,或者在炮弹的表面附设一层超导体(前者适用于坦克炮等对射程要求不高的电磁炮,而后者适用于舰炮等对射程要求很高的电磁炮)。可是不管采用什么办法,超导体都非常昂贵,导致炮弹价格昂贵,而弹药又是大规模消耗物资,往往会让jūn_duì 不堪重负。
如果不让电流经过弹药,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这就是螺旋电磁炮。
在螺旋电磁炮中,电流在螺旋线圈内流动,产生一个向前推动的磁场,因此只需要弹药本身就是磁体,就能在磁场的推动下做加速运动。因为不需要扮演导体的角色,所以炮弹甚至不需要与炮管接触,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炮管的使用寿命。总而言之,螺旋电磁炮有很多优势,却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缺点,那就是能量利用效率不高。因为这是基本缺陷,所以不管怎么改进,螺旋电磁炮的能量利用效率大概只有轨道电磁炮的十分之一。在电力系统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优先发展轨道电磁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随着供电设备性能提升,在可以提供足够能量的情况下,重点发展螺旋电磁炮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问题是,能量利用效率不高,导致在同等输出能量的情况下,需要更大的输入能量,也就加强了系统负担,导致整个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事实上,这正是螺旋电磁炮迟迟无法面世,无法正式装备部队关键问题。
用不了螺旋电磁炮,美国陆军只能选择输出能量更大的轨道电磁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