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大胆设想
虽然裴承毅用不着考虑技术上的问题,但是他必须知道这东西能不能派上用场。
“非常可惜,听老刘说,时间太紧迫了,如果在正式投入使用前进行测试的话,恐怕到战争结束都用不上。”张孝珑回答得非常直接,“老刘还让我告诉你,局里已经用计算机做了模拟实验,在海湾那种相对平静的封闭海域使用的话,风险不是很大,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也不能保证不出问题。”
既然裴承毅说了出来,张孝珑也就没有浪费口水。
“看来,你们是在考验我的胆量啊。”
“不管怎么说,这是个机会。”张孝珑与裴承毅合作过,知道裴承毅是为人。“开战之后,我们一直在搜集与后勤保障有关的信息。从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投送力量,而是没有能够、或者说是无法合理的使用我们的兵力投送力量。以空运第八战斗单位的行动来说,如果能够将空运的距离缩短到两千千米以内,就能将空运效率提高三倍以上,把空运时间缩短一半。战术空运的问题也很突出,在陆军能力跟不上的情况下,很多战术运输机不得不在机场等待物资,或者空运一些无关紧要的物资。”
裴承毅叹了口气,说道:“你的意思是,问题出现了战略与战术这两个环节之间?”
张孝珑点了点头,说道,“毫无疑问,这两个环节没有衔接好,导致我们的兵力投送能力大打折扣。虽然我没有参与这个项目的开发工作,但是就我所知,当年老李答应参与这个项目,并且负责系统工作,就是因为该项目能够解决我军后勤保障中最严重的问题。这几天的战斗也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张孝珑的说法,裴承毅没有发表意见。
当然,他不可能否认张孝珑提到的问题。
虽然此时的共和国要比20多年前的美国幸运得多,不但能够借用伊朗与伊拉克的军事基地,还能充分利用两个国家的数个大型港口,基本上解决了海运的问题。另外,伊朗与伊拉克都有比较完善的铁路与公路交通系统。问题是,用卡车运输物资,已经不再是共和国jūn_duì 的主要保障手段了。更重要的是,在土耳其山区的作战行动中,从地面运送物资的风险非常大。除了让伊朗与伊拉克jūn_duì 担负起部分后勤保障工作之外,主要的作战物资仍然得依靠空运。
问题就出在了这个地方。
不管是伊朗的霍梅尼港,还是伊拉克的巴士拉港,从港口的码头到最近的机场的运输系统都不够完善。说直接一点,送到码头上的物资,往往无法及时送到机场,也就无法及时交付给承担空运任务的后勤保障部队。
如果在10年前,哪怕是5年前,这还不是问题。
当时,共和国面对的最多是印度这样的地区性强国,而不是美国。
从6月30日开始,才打了几天的地面战斗已经证明,在与美国的战争中,速度已经成为了致胜的关键。可以说,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往往几个小时就能决定一场重大战斗、甚至是关键战役的胜负。比如攻打卡瓦尔的战斗用了不到1个小时,而这场战斗最终决定了2个美军旅上万名官兵的命运。
高节奏的战斗,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只要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后勤保障工作,才有更大的把握击败对手。
作为指挥官,裴承毅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事实上,共和国jūn_duì 到这个时候还保持着优势,就是因为后勤保障的效率超过了美国jūn_duì 。
“海上平台”的意义也在这个地方。
前面已经提到,共和国搞的“海上平台”,不但是一个可以供战术运输机起降的浮动式海上机场,还是一个具有综合保障能力的作战平台。在组成海上平台的8艘投送舰中,只有6艘用来串联成平台的主体部分,另外2艘则用来构件平台的“活动码头”。说直接点,其他运输船只将与这两艘投送舰对接,由这2艘投送舰把物资送上平台。在采用首位对接与侧舷并靠的情况下,2艘投送舰可以同时转运6艘货轮上的物资,并且以非常高的效率把物资送上平台。与港口相比,这就好比把机场建在码头旁边一样,货物从船上卸下来后,就能装进运输机的货舱,运输效率可想而知。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强大的物资转运能力,才是“海上平台”价值的根本所在。
如果为了支持航空作战,“海上平台”的效率肯定比不上航母,毕竟在需要考虑遭遇敌袭的情况下,“海上平台”的生存能力就太值得怀疑了。如果仅仅为了投送作战部队,“海上平台”则远远比不上两栖攻击舰队,不管怎么说,“海上平台”不可能像两栖攻击舰队那样到敌人的海岸线附近活动。如果比拼绝对的物资转运能力,“海上平台”则比不上拥有完善装卸设施的海军基地,不管怎么说,“海上平台”的容纳能力都非常有限。但是在这种需要快速转运物资的时候,“海上平台”的地位就是不可取代的。
按照张孝珑提供的数据,在1200米长的跑道上,至少可以同时让40架dz-25e这样的垂直起降运输机执行装卸作业,并且在装载货物的时候补充电能。如此一来,在按照正常载重量起飞的情况下,只要空运距离不超过1500千米,就不需要在前线补充电能,从而大大缩短了运输周期。因为40个起降点附近都有充电设备、也有完善的物资装卸设备、还有专门的物资转运通道,所以一个装载周期不超过30分钟。也就是说,如果有足够的dz-25e运输机,平均每30分钟就能送出一批货物。按照每架dz-25e一次运送30吨货物计算,平均每小时就能送出2400吨货物。当然,这个数据在设计的时候就确定了下来,因为在完全依靠投送舰上的装卸工具的情况下,卸下6艘载重量为10万吨的大型货轮的全部物资,大约需要1周的时间,而组成平台的6艘投送舰大约能够容纳其中的三分之一的货物,因此剩下的货物大约是40万吨。如果不考虑运输机的情况,即整个平台一直以最高效率工作,送出这些物资则需要大约167个小时,也就是1周。因为再次与货轮对接前,2艘投送舰需要时间对装卸工具进行全面检修,大约需要3天半的时间,所以当储存在平台里的物资全部投送出去的时候,第二批货轮也开始卸货了。当然,这是按照最高效率计算的,而实际作战效率能够达到最高效率的60%就是个奇迹了。
事实上,这绝对能让裴承毅心动。
按照理想情况下的60%计算,只要投入320架dz-25e,组成8个机群,让其中6个机群执行运输任务,2个机群进行维护,就能以每天34560吨的速度,向土耳其东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投送作战物资。
这是个什么概念?
第八战斗单位1天最多消耗15000吨物资,如果没有遇到激烈战斗,最多消耗1000吨物资,在没有战斗的情况下,最多消耗1500吨物资。也就是说,即便在与敌人打得最激烈的时候,34560吨的物资补给能力也能满足2支战斗单位的需求。算上地面与战略空运投送的物资,以及不可能同时在几个方向上与敌人激战,同时保证6到8支战斗单位在前线作战都不是问题。
当然,实际情况可能更加理想。
如果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海上平台”,即利用40%的战术空运空隙时间,让y-16这种能够在1000米跑道上起降的大型运输机向前线空运或者空投物资,就能将平台的投送能力提高到理想情况下的80%左右(因为不可能同时让40架y-16降落或者起飞,甚至无法在甲板上摆放10架y-16,所以使用y-16的空运效率肯定比使用dz-25e的低得多),将日投送能力提高到46080吨,从而保证8到10个战斗单位在前线作战。
也就是说,只要合理利用“海上平台”,就算共和国陆军的主力部队全数杀过来,也不需要为后勤保障发愁。
对于因为缺兵少将而不得不时刻想到节衣缩食的裴承毅来说,真要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后勤保障问题,恐怕他会冒任何险。
考虑好后,裴承毅朝张孝珑看了过去,说道:“如果立即采取行动的话,什么时候能够让‘海上基地’投入使用?”
“最快也得等上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