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国策> 第七十四章 牵一发动全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四章 牵一发动全身(1 / 2)

第七十四章 牵一发动全身


从时间上推算,在2月底,也就是“图兰风暴”作战行动结束后,天军就能向太平洋战场转移作战力量,协助海军攻打马里亚纳群岛。


虽然有人认为,在这个时候,海军还没有做好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准备工作,如果天军提前开始轰炸群岛上的美军基地,很有可能暴露海军的战役企图,但是在马尔代夫海战之后,共和国海军就在向太平洋转移作战力量,战役企图已经非常明显了,不管是东进攻打夏威夷群岛,还是南下进攻澳大利亚,都得越过马里亚纳群岛,而且得以该群岛为跳板,所以共和国海军肯定会攻打马里亚纳群岛,并且在这里打响太平洋战争。


由此可见,天军轰炸马里亚纳群岛上的美军基地,与保密完全无关。


天军直到4月底才在太平洋上展开行动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协助陆军攻入俄罗斯之后,需要时间调整部署,并且让部队得到休整。


也许有人觉得,战略轰炸机不是一线作战部队,飞行员甚至很少冒险,不应该存在疲劳问题。客观的讲,这个观点有一些道理。因为几乎所有时候,战略轰炸机都是在距离目标上千千米之外投射导弹,飞行员所做的,就是将火控数据输入导弹的制导系统,然后按照基地给出的导航数据,在预定时间摁下发射按钮,至于导弹造成了多大的伤亡,飞行员也只能从电视上看到,不像地面部队的官兵那样,有切身体会。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轰炸机的飞行员是离战场最远的战斗人员。如果在和平时期,出于安全考虑,特别是飞行安全,飞行员每飞行一段时间(一般是按照起降架次与总飞行时间计算)之后,都会获得休假机会。战争时期,这一人性化的制度肯定被取消了,只有飞行员主动提出休假请求,而且所在航空大队的指挥官确实认为有必要休假,才能获得休假的机会。到2058年2月底,还没有1名轰炸机部队的飞行员提出休假请求。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飞行员过于疲劳而导致飞行事故。由此可见,飞行员的精神状态不是问题。


事实上,需要“休假”的不是飞行员,而是轰炸机。


在与空军合并的时候,天军接受了2个级别的4种型号的轰炸机,只是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天军只保留了1个级别的2种轰炸机,即h-15f与h-15m。前者是专用的战略轰炸型号,即能够携带配备了核弹头的战略巡航导弹,并且执行战略轰炸任务,总共72架。后者是按照《伦敦条约》的规定,除掉了战略轰炸系统(主要就是启用核弹头必须的火控系统与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的“常规轰炸机”,总共120架。当然,必要的时候h-15f也能够携带常规弹药执行轰炸任务。虽然这2种轰炸机的用途不完全一样,但是因为采用了相同的机体,所以性能大致相当。按照设计指标,h-15每起降5次就应该进行1次维护,每4次维护后就应该进行1次全面检修,而每4次全面检修之后就应该停飞检修,每4次停飞检修之后就应该返厂大修,而返厂大修4次之后就得退役。也就是说,h-15的起降寿命在3000架次左右,按照平均每架次飞行6个小时计算,飞行时间在20000小时左右。相对而言,这个指标并不低,不但超过了之前的所有轰炸机,还超过了一些战斗机。问题是,要想达到最大设计使用寿命,就得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维护保养。在高强度的作战行动中,别说送会飞机厂进行大修,就连停飞检修都难以保证。


根据天军的作战记录,在“图兰风暴”行动中,参战的近150架h-15总共执行31000余架次作战任务,平均每架轰炸机飞了210架次。如果按照正常维护的标准,至少需要进行1次停飞检修,也就是在有条件(主要就是无尘机库)的基地进行部分拆解,然后由部队的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检查,而这个工作至少需要5天时间。事实上,战役期间,没有1架轰炸机停飞检修,全都在超限制使用。正是如此,在这场战役中损失的9架h-15中,8架与维护不到位有关,只有1架是因为地勤人员操作失误而引起的。


当然,轰炸机也不是不能超限制使用。


不管怎么说,轰炸机也是工业产品,而这只要是工业产品,其性能指标就有冗余。在正式定型前的极限测试中,h-15就达到了连续使用近3000个小时,即起降500个架次不进行全面检修的记录。


问题是,任何超限制使用都会对轰炸机的寿命、性能等产生严重影响。


那架h-15连续飞行500个架次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完成测试之后就报废了。显然,这样的结果肯定是天军无法接受的。为了不让100多架h-15报废,在“图兰风暴”行动后,天军让所有轰炸机停飞,接受全面检修,部分轰炸机还送回飞机厂,由制造商进行更加彻底的检查与维护。


毫无疑问,近200架轰炸机不可能一起接受检修,也不可能同时完成检修。


正是如此,在2月底到4月底之间,特别是在进入4月份之后,天军就让完成了检修的轰炸机前去轰炸马里亚纳群岛。


到4月25日,最后一批h-15m才完成检修,交付天军的作战部队。


问题是,到这个时候,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第二轮进攻战役也被提上了日程安排,而且按照袁晨皓的意思,要想在夏季到来的时候、也就是6月底之前发起第三轮进攻,就得赶在5月10日之前发动第二轮进攻。


也就是说,到时候天军的轰炸机又得回到大陆战场上。


因为转场部署至少需要2天(支援陆军作战时,轰炸机部署在共和国西北地区,支援海军作战时,则部署在东南地区),而且肯定要在地面部队发起进攻前投入战斗,所以天军轰炸机部队对马里亚纳群岛的轰炸行动最多持续到5月7日。事实上,这也正是轰炸行动从4月27日开始的主要原因。按照海军制订的战役计划,登陆前的轰炸至少持续10天,为安全期间,最好留出1天的调整时间,因此至少计划用时11天。


如果海军攻打的是迪戈加西亚,这还不是问题。


从攻打一座群岛,而且是一座由十多座岛屿组成的、而且半数岛屿上都有军事设施的群岛来说,这点前期准备工作肯定不够。要知道,马里亚纳群岛不但是一座群岛,还是一个军事基地群,哪怕海军把目标订得低一点,采用跳岛攻击战术,只占领群岛南部几座有陆战队的大型岛屿(美军陆战队肯定拥有射程为数百千米的电磁炮系统,所以必须占领有陆战队的岛屿),持续11天的前期轰炸也显得过于短暂。


由此可见,海军没有过分指望天军。


事实上,早在林啸雷时期,除了抓紧陆战队之外,海军就没有打算与其他军兵种配合作战。换句话说,在林啸雷的领导下,共和国海军一直朝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不但拥有规模堪比空军的航空兵、战斗力不比陆军差的陆战队,还拥有独一无二的舰队,以及独立于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之外的海基战区防御系统(性质介于战略防御系统与战区防御系统之间,拦截能力不容小觑)。


制订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计划时,海军也没有想过要依靠天军的轰炸机。


从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来看,当时决定让天军参战的是裴承毅。也就是说,共和国元首直接给天军安排了作战任务,并且让海军在此基础上制订作战计划。很明显,就算战役行动由海军全权负责,裴承毅都是这场战役的直接策划者,甚至是最高指挥官。由此也就不难明白,天军为什么要在百忙之中抽出身来,让原本应该得到休整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在太平洋战场上表演一番了。


要想搞清楚裴承毅的战役企图,绝对不能仅仅站在战役的高度上。


从裴承毅以往指挥的战役行动来看,他的战役企图都与战争目的有关,即所有战役行动都为最高目的服务。虽然这是一场世界大战,共和国的最高战争目的就是取胜,而这也是包括裴承毅在内的所有共和国公民的主要任务,也就不可能从整个战争的目的来分析裴承毅在攻打马里亚纳群岛时的战役企图,但是按照通常方式,世界大战是由多场战争组成的,即世界大战是战争的集合,而各个方向上的战争即相互影响,又高度独立,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就没有多少关系,却由通过苏联与美国的关系、以及日本与德国的关系而相互影响。也就是说,要想搞清楚裴承毅的战役企图,至少得明白共和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最高目的。事实上,这也是个很基本的问题,即击败美国,夺取太平洋的制海权与主导权。那么再退一步,为了实现这个最高目的,共和国肯定得分几步走,而攻打马里亚纳群岛只是迈出的第一步,甚至只是第一步的组成部分。如此一来,至少得搞清楚共和国在太平洋战场上迈出的第一步的目的。


显然,这绝对不是一个易于回答的基本问题。


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共和国的太平洋战略中,第一步肯定是南下攻占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解决侧翼威胁,然后再东进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绝对制海权,为进军北美大陆打下基础,但是客观的讲,共和国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即在占领马里亚纳群岛之后,直接攻打东面的夏威夷群岛,然后以夏威夷群岛为基地,出动舰队与潜艇封锁美国,切断从美国本土西海岸与巴拿马运河前往西南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并且利用在印度洋上的优势力量,封锁从南大西洋前往澳大利亚的海上航线,从而断绝美国与澳大利亚的联系。以澳大利亚的人口数量与工业基础实力,如果没有来自美国的支援,特别是来自美国的武器装备,根本不可能成为攻打共和国本土的战略策源地。


肯定有人认为这么做很冒险,毕竟澳大利亚北面就是印度尼西亚,然后就是南海。


问题是,100多年前,美军就证明了这条线路的可行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果不是麦克阿瑟坚持从西南太平洋发起反击(也多半是为了个人目的,因为麦克阿瑟是被日军从菲律宾赶了出来,而他的父亲,即老麦克阿瑟还是第一任菲律宾军事总督,麦克阿瑟就在菲律宾长大,直到读中学才回到美国),而罗斯福又听信了麦克阿瑟的建议(实际上主要是为了平衡海陆两军,避免尼米兹一个人主宰太平洋战争,让陆军、以及马歇尔下不了台),才做出了两路并进的战略决策。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即便没有麦克阿瑟在西南太平洋上发起的战略反击,随着美军回到马里亚纳群岛,并且占领了火山群岛,加上由陆军航空兵(即后来的美国空军)对日本本土进行的战略大轰炸,照样能够让日本投降。要知道,后来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轰炸机也是从提尼安岛起飞的,而不是从冲绳岛起飞的。100多年过去了,技术进步有目共睹,不但战略轰炸机拥有了全球轰炸能力,就连战术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都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略轰炸机,加上海上基地、空中平台等等新概念武器,以及更加强大的战争生产能力,别说以马里亚纳群岛为跳板,如果日本的基础设施再好一点,共和国jūn_duì 甚至能够直接攻打夏威夷群岛,不用在马里亚纳群岛上浪费太大的力气。总而言之,从军事角度考虑,裴承毅确实有很多选择。


正是如此,在判断共和国海军的战役企图的时候,就得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再来看,恐怕就没有那么好判断共和国海军的进攻目的了。


要知道,即便一切顺利,即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在5月8日登上马里亚纳群岛,美军也得从整场战争的高度来看待这场战斗。因为在这个时候,共和国陆军已经在大陆战场上做好了进攻准备,共和国天军的轰炸机部队也赶了过去,即便是杜奇威,也得考虑到,共和国海军很有可能是在为陆军打掩护,即攻打马里亚纳群岛是假,吸引注意力是真,或者说麻痹敌人是真。


原因很简单,如果认定共和国海军将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美俄当局肯定会认为,共和国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发起两场大规模进攻战役,特别是这两场进攻战役都需要投入大量支援力量,消耗大量作战物资,还需要占用大量情报资源。别的不说,在军事卫星系统全面崩溃之后,搜集情报成为了各参战国最大的难题,为了支持一场大规模进攻战役,往往需要集中全部情报资源。比如在“图兰风暴”作战行动期间,共和国军情局等众多情报机构就进行了全面动员,不但替作战部队处理了大量战术情报,还想方设法的搜集俄军的战略情报,如果没有这些情报机构的全力支持,共和国陆军也很难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要知道,在一场战役中歼灭大约150万敌军,这已经打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的纪录,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仅此一点,就足以扰乱美俄的总体战略。


从美国的立场出发,肯定认为共和国把重点放在了太平洋战场上,不然也不会在3个月内造出40多艘反潜护卫舰,并且向琉球联邦调运那么多的作战物资,还在西太平洋上集结了近10万陆战队。更重要的是,在占领马里亚纳群岛之前,共和国的本土安全都得不到保证。要知道,在4月27日之前,部署在关岛的美军轰炸机就对共和国本土进行了30多次小规模袭击。虽然受安德森空军基地的容纳能力限制,每次袭击的规模都不大,也就没有能够取得任何战果,但是共和国海军却不得不将近20艘具备区域拦截能力的大型战舰部署在琉球群岛海域,加强本土的战略屏障。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遭到毁灭性打击,共和国已经开始对本土东部地区的上海、杭州、南京、青岛、台北、福州等等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进行战略疏散。


总而言之,美国当局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共和国海军不是在闹着玩。


问题是,从俄罗斯当局的立场出发,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虽然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俄罗斯对共和国本土构成的威胁几乎为零,即便阿尔泰山脉以北的俄军还在积极准备南下,远东地区的俄军也在调整部署,摆出了渡过阿穆尔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攻入共和国东北地区的架势,而在贝加尔湖地区的俄军甚至越过边境线进入蒙古境内,在为从蒙古进军共和国做准备,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俄军的这些举动都不是为了攻打共和国,而是要引起共和国注意,让共和国把更多的兵力用在本土防御上,而不是集中兵力攻打莫斯科。


当然,俄军的这些举动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


不管怎么说,俄罗斯的军事工业集中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地区,而不是以东亚洲地区,就算在鄂木斯克以东还有近百万俄军正规军,超过300万民兵,以及大约500万军事人员,在缺乏主战装备,就连弹药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别说进军共和国,能够在共和国jūn_duì 发起进攻之后多坚持几天就非常不错了。


事实上,俄罗斯总统契力亚科夫都承认了这一点,不然也不会让远东方面军负责全部事务,即对亚洲地区的俄军放任自流。


问题是,俄罗斯当局强调的并不是这一点。


从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来看,当时契力亚科夫一直在向杜奇威强调一点,即共和国jūn_duì 的进攻速度超过了俄罗斯的战争动员速度,如果不能遏制共和国陆军的进攻势头,俄军肯定守不住莫斯科。


说得更直接一点,共和国当局肯定会以进军莫斯科为首要目的。


果真如此的话,共和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举动就是佯攻。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