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国策> 第八十章 再次遭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章 再次遭遇(1 / 2)

第八十章 再次遭遇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代号“厄尔布鲁士”(大高加索山脉的最高峰,这个代号是由伊朗陆军的一名高级参谋提出来的)的第二轮进攻战役将成为大陆战争的转折点,或者说是共和国陆军进攻行动的分水岭。


单从战术上讲,“厄尔布鲁士”是大陆战争中最干净利落的一场进攻战役。


南面主战场上,进攻行动在5月22日清晨开始,即在进攻部队出发的时候,火力准备只进行了不到4个小时。与以往的战役进攻行动相比,火力准备明显偏弱。不是进攻部队不需要充足的火力准备,而是在整条战线上,确实找不到多少需要在进攻开始前进行火力打击的目标。原因很简单,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里,驻守在战线上的作战部队已经对战线对面的俄军进行了点名式的火力打击,而俄军为了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在采用大纵深防御战术的基础上,将主要军事设施、乃至防御部队都分散部署,并且尽量伪装。可以说,如果有值得打击的目标,不管是数百千米外的炮兵、还是在战场附近活动的低空攻击机,都不会在乎多花点力气。


事实上,第一轮进攻战役期间共和国陆军就发现,前期火力准备的意义并不明显。


相对而言,在地面部队发起进攻、也就是越过战线之后,趁敌人组织防御的机会,再以火力支援与火力掩护的方式来杀伤敌有生力量、瓦解敌人的防线,反而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共和国陆军的火力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战前的军事改革,共和国陆军已经能够将“随动式火力支援”变成现实。


关键性的基础条件只有一个,即强大的战术航空兵。


按照共和国陆军在战争爆发前制订的支援战术,地面部队进攻的时候、特别是在不能轻易减缓进攻速度的情况下,由配属给支援旅的战术航空兵承担近距离支援任务,炮兵则负责战场遮断(即以弹幕隔绝战场,阻挡敌人的增援部队)。这一战术安排的理由很简单,即炮兵的射程越来越远,因此反应速度也就越来越慢,加上大口径电磁炮炮弹的威力往往过于强大,即便能够用技术手段提高炮弹的弹着精度,也很难适应50米以内的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如意误伤友军。与大口径电磁炮相比,战术航空兵不但作战使用更加灵活(即通过配备不同的弹药,执行不同性质的支援任务,在使用小直径炸弹或者类似的威力有限、附带杀伤效果较低的弹药时,甚至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20米以内的火力支援),还能够伴随地面部队行动,为地面部队提供“实时支援”。如果考虑到共和国陆军的主要进攻方式不是让装甲部队在地面挺进,而是以低空突击的方式直接越过敌人的防线,占领敌后重要地区,那么只有战术航空兵能够为进攻部队提供及时可靠的火力支援。


当然,对火力支援战术影响最大的,还是进攻战术。


仍然拿前期火力准备来说,在部队发起进攻前,对敌防御阵地进行炮火打击的主要目的不是杀伤多少敌人、也不是摧毁多少武器装备,因为从理论上讲,对构筑完善的防御阵地上的敌人进行火力打击,效率肯定非常低,无法发挥火力打击的威力。而在进攻作战中,更容易受到火力打击的不是躲在防御工事里的守军,而是暴露在外的进攻部队。由此可见,前期火力打击的目的是压制敌人、特别是敌人的火力打击部队,阻止敌人利用防御设施,为进攻部队创造突破敌防御阵地的机会。从此出发,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炮兵会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无休止的追求射程了。说得直接一点,因为进攻部队在炮兵的前面,而炮兵的任务是压制敌人的炮兵,让敌人的炮兵无法对己方进攻部队构成威胁,所以炮兵的射程肯定要比敌人的炮兵更远一些,不然无法完成作战任务。问题是,在现代化战争中,压制敌人的不仅仅是炮兵,而且进攻部队在突破敌人防线的时候,不见得会遭到敌人的火力打击。比如在以低空突击的方式发起进攻的时候,进攻部队就不会进入敌人火力打击范围,也就不会遭到敌人的火力打击,自然不需要对敌人的防御阵地进行火力压制,也就没有必要进行前期火力准备。如果为了震撼敌人,或者说打击敌人的士气,或者说让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前期火力准备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换个角度看,现代化战争中的前期火力准备与100多年前,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前期火力准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事实上,就连进攻与防御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比如现代化战争中就没有明确的战线,而且防御阵地的深度不再是几千米、几十千米,而是几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某些特殊情况下,整个战场都是守军的防御阵地。如此一来,前期火力准备不再是针对战线附近的火力打击,而是在进攻开始前,对进攻目的地、即需要占领的地区所进行的重点清除式的火力打击。当然,如同前面提到的,某些时候也可以用故意炮击敌人防线后方某一区域的方式来干扰敌人的防御部署。


总而言之,现代化战争中,前期火力准备的覆盖范围扩大了许多,某些时候甚至是最有效的欺骗手段。


在南方战线的进攻行动中,共和国陆军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4个小时的前期火力准备中,参战的4个战斗单位的炮兵旅全数出动,以最高的热情将成千上万的炮弹投向数百千米外的俄军防御阵地。事实上,在前期火力准备中遭到炮击的俄军目标里面,只有2成与支援进攻有关,其他8成多是在麻痹俄军,或者让俄军向错误的方向增派防御部队。


进攻开始后,除了以重装甲力量为主的第91战斗单位之外,以第九战斗单位为首的另外3个战斗单位都是以低空突击的方式发起攻击。为此,共和国陆军在这场战斗中投入了近2000架垂直起降运输机,从而保证在第一轮攻击的时候,就能将3个战斗单位的个战斗旅全部送到目的地。


前面已经提到,为低空突击部队提供支援的是战术航空兵。


虽然共和国陆军航空兵接受了空军战术航空兵的多用途战斗机部队,但是陆航近距离支援的主力仍然是低空攻击机,多用途战斗机多被用来执行遮断任务与重点轰炸任务,很少随同低空突击部队行动。正常情况下,支援旅的低空攻击营是低空突击营的三分之一,而在战时肯定会根据情况加强低空攻击营。在“图兰风暴”中,参战的低空攻击机就相当于垂直起降运输机的一半。根据共和国陆军的作战记录,在5月22日清晨有900架低空攻击机参与了作战行动,而实际达到战场,即伴随突击部队行动的不会低于800架。虽然这个比例比第一轮进攻战役稍微低了一点,但是从规模上看,已经远远超过了第一轮进攻战役,堪称迄今最大规模的低空攻击行动。


如果强大的低空攻击机群,让进攻行动变得毫无悬念。


虽然按照俄罗斯当局的记录,在5月22日之前,高加索方面军的兵力高达110万,加上在罗斯托夫还有乌克兰方面军的巴泰斯克集团军,所以俄军在内高加索地区的总兵力不会低于130万,再算上各地组建的民兵、居民自卫队等等准军事力量,在人口仅有2000万的内高加索地区,军事人员就有接近300万。毫无疑问,该地区的俄军兵力密度高得吓人。但是这么多的俄军,并没对进攻的共和国jūn_duì 构成太大的影响。说得不客气一点,因为过早丧失了制空权,就连防空系统都没能幸免,对于俄罗斯这种地广人稀的国家来说,即便武装再多的军事人员,也无法对来自空中的敌人构成威胁,更不可能阻挡由低空攻击机掩护的低空突击部队。


从战场形势来看,5月22日中午,即第九战斗单位的战斗旅全部到达罗斯托夫东面的新切尔卡斯克,并且赶在守军反应过来之前就端掉了城防司令部,让负责该地防御的俄军少将下令投降的时候,共和国陆军就锁定了第二轮进攻战役的战果。


毋庸置疑,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进攻战役。


5月22日当天,共和国陆军3个战斗单位的3个战斗旅分别到达罗斯托夫外围、阿尔马维尔与克拉斯诺达尔,其中第92战斗单位与第94战斗单位均占领目标,仅有第九战斗单位在罗斯托夫遭到巴泰斯克集团军的顽强抵抗,没有能够赶在天黑之前占领罗斯托夫,甚至没能攻入罗斯托夫。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巴泰斯克集团军有10多个师,兵力接近20万,如果不是第九战斗单位的进攻来得非常突然,而且战斗旅全数到达,还在到达之后就控制了新切尔斯克的机场,为航空兵提供了支持,从而让低空攻击机群可以以新切尔斯克为基地,不需要返回几百千米外的基地补充弹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低空攻击机群的作战效能,不然在俄军发起反击的时候,第九战斗单位很有可能被俄军反噬。与之相比,阿尔马维尔的守军少得可怜,让第92战斗单位几乎毫不费力的就占领了这座只光重要的交通枢纽城镇。克拉斯诺达尔的守军有1个步兵师与大约5000民兵,虽然做出了抵抗,但是在第94战斗单位、以及随同作战的200架低空攻击机的轮番打击下,在天黑前就缴械投降了。


事实上,罗斯托夫的巴泰斯克集团军也没有坚持多久。


实事求是的讲,3个战斗单位的进攻都比较顺利,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


问题是,从这三处地点来看,袁晨皓安排的进攻行动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北,特别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很难让人搞明白他的意图。


要知道,罗斯托夫、克拉斯诺达尔与阿尔马维尔都在战场西面。罗斯托夫西边就是亚速海,克拉斯诺达尔往西就是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阿尔马维尔则是从罗斯托夫与克拉斯诺达尔前往高加索山区的必经之地。也就是说,战役开始后,袁晨皓一口气把包括1支主力战斗单位在内的3支战斗单位丢到了几百千米外的战场西面,而在正面进攻的,只有在战争爆发后组建的第91战斗单位。虽然当时留在阿斯特拉罕的还有第90战斗单位与第93战斗单位,后者还是重装甲部队,算上后面的第八战斗单位与第80战斗单位,袁晨皓手里并不缺乏预备队,随时可以加强正面进攻,但是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也就是在俄军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不在正面做文章,反而到敌后去布棋子,更像是在为一场大规模歼灭战做前期准备,而不是为了攻占内高加索地区。


由此来看俄军高层的小心谨慎,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这也反映出裴承毅在用人上的特殊才能。要知道,论战术策划能力,袁晨皓不在裴承毅之下,而且只有他得到了裴承毅的真传,能够把战术部署应用得出神入化,让敌人无法摸清他的战役企图。


只不过,有些时候,袁晨皓更具有冒险精神。


在罗斯托夫的战斗才刚刚开始的情况下,袁晨皓丢下了苦战的第九战斗单位,让从阿斯特拉罕出发、正在向埃利斯塔挺进的第91战斗单位加快了行军步伐,并且在5月23日夜间,也就是第91战斗单位占领埃利斯塔后不到8个小时,就让11000多名刚刚填饱了肚皮与养足了精神的官兵北上杀向伏尔加格勒,摆出了从俄军右翼进行包抄的架势。几个小时之后,顶替第九战斗单位进驻伏尔加斯基的巴基斯坦军团也投入了战斗,用共和国无偿援助的上千门电磁炮(全是共和国陆军淘汰的轨道电磁炮,巴基斯坦陆军只出钱更换了加速轨道与配电器)猛烈轰击河对岸的俄军,而巴军的地面部队则在炮火的掩护下,搭乘在前几个月空运来的气垫登陆艇,强渡伏尔加河。


打到这个时候,别说南面杀来一支重装甲部队,就算来的是几个战斗单位,伏尔加格勒的俄军也不敢分心。不管怎么说,如果不能击溃强渡伏尔加河的巴基斯坦jūn_duì ,让敌人在西岸站稳脚跟,从而让共和国陆军的作战部队能够从容渡河,就算能够击溃侧翼的敌人,也守不住伏尔加格勒。


守不住伏尔加格勒,丢掉的就不是内高加索地区,而是整个俄罗斯。


从某种意义上讲,袁晨皓让巴基斯坦军团强攻伏尔加格勒,也是让俄军将领深信共和国陆军将进军莫斯科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管怎么说,在北方的大地刚刚解冻,道路泥泞不堪的情况下,共和国陆军更愿意从南面向北挺进,从而可以始终在较为有利的天气下作战,不用过分担心天气对进攻产生的影响。


当然,袁晨皓这么做,也确实有点不过厚道。


战后,很多巴基斯坦的军事学家与战争史学家在评价这场战役的时候,都认为巴基斯坦军团做出了最大的贡献,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数以万计的巴基斯坦jūn_rén 前仆后继的冲向伏尔加河,共和国jūn_duì 就不可能如此轻松的占领内高加索地区。


总而言之,袁晨皓本着共和国陆军上将的身份,把最艰难的任务丢给了盟国jūn_duì 。


当然,重点肯定在南面。


5月24日清晨,第90战斗单位就从阿斯特拉罕出发,沿着第91战斗单位的行军路线到达埃利斯塔后,转向南下,直接杀奔高加索山区。与此同时,第93战斗单位将阿斯特拉罕的防御任务交给了赶来的第80战斗单位后,沿里海西岸南下,到达马哈奇卡拉后,转向西进,杀奔格罗兹尼。


到这个时候,已经是5月25日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俄军高层才反应过来,共和国陆军并没有北上的打算,而是想在罗斯托夫与伏尔加格勒缠住俄军主力,然后集中兵力扫荡内高加索地区的俄军部队。因为俄军确实把主力部署在了罗斯托夫与伏尔加格勒,内高加索地区不但兵力分散,而且大部分都是战争爆发后组建的部队,所以面对同样是在战争爆发后组建的共和国jūn_duì ,俄军不但没有战斗力上的优势,也很难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取得局部兵力优势。说得贴切一点,在无法进行主动防御的情况下,内高加索地区的百万俄军就是被困在一座座城镇里的孤军,与被关在圈里的绵羊没有区别。


认识到问题,并不等于解决了问题。


严格的说,到5月25日,俄军已经没有办法改变战局了。


根据俄军的战斗记录,到5月24日夜间,原本计划前往罗斯托夫的2个美军师改道前往伏尔加格勒,而原本计划前往沃罗涅日的2个美军师也兼程赶往伏尔加格勒。这也很好理解,按照俄军之前的判断,共和国陆军正在为北上做准备,而要阻止共和国陆军北上,就得死守伏尔加格勒。虽然在伏尔加格勒地区有不少俄军部队,别的不说,民兵就有200万,但是这些俄军战斗力低下不说,连士气都不足。更重要的是,共和国陆军在“天上作战”,对于没有多少防空能力的俄军来说,只能望空兴叹。毫无疑问,具备完整战斗力,士气高昂的美军肯定不会有半点畏惧,加上强大的防空能力,至少不会在面对共和国jūn_duì 的时候,连怎么打都不知道吧。


等到俄军打算调整部署的时候,已经有2个美军师到达伏尔加格勒。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俄军高层可以让还没有到达伏尔加格勒的2个美军师转道前往罗斯托夫,协助巴泰斯克方面军击溃第九战斗单位,但是按照美国与俄罗斯达成的协议,美军只听从俄军的调遣,却不接受俄军的战术指挥。即俄军高层只能给美军下达作战任务,而不能让美军做这做那。更重要的是,美军指挥官不是笨蛋,眼看着到达伏尔加格勒的2个师陷入了泥潭,不去救援己方部队,反而去南面打酱油,肯定对美军不利。说简单点,共和国陆军摆明了要吃下内高加索地区,美军还赶过去,那与送死有什么差别?更何况,美军兵力本来就不够多,再分散行动,更是等于自露破绽,给共和国陆军各个击破的机会。暂且不说美军指挥官有没有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明摆着是自投死路的情况下,美军高层与美国高层也不会让几万大兵去冒险。


如此一来,4个美军师都去了伏尔加格勒。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