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当时确实有外国军团在尼日利亚作战,只不过不是共和国的jūn_duì ,而是苏丹的“西非派遣军”。
2036年7月初,尼日利亚歼灭了境内的100多万喀麦隆jūn_duì ,并且在月底的时候将战线推进到了战争爆发之前,也就是贝鲁埃尔河上游的加鲁阿。虽然尼日利亚jūn_duì 还有继续向南推进的实力,但是受共和国的影响,尼日利亚jūn_duì 没再继续进攻,而是在战争爆发前的停火线上停了下来。
因为损失过于惨重,美国又没有足够多的剩余军事物资(当时连美军都没有多少主战武器装备),所以喀麦隆jūn_duì 没有能力在尼日利亚jūn_duì 停止进攻之后发起反击,也就没有办法把战线推进到边境线上。
与第一次西非战争不同,这次战争结束后,共和国开始兑现承诺。
这也很好理解,第一次西非战争的时候,共和国正在忙着准备对付印度,身边的麻烦都没有解决完,也就不大可能直接干预非洲国家的内部事务。第二次西非战争结束时,共和国已经解决了身边问题,并且需要通过战略扩张来压制美国,也就有理由、有能力插手非洲大陆事务。
按照共和国的安排,尼日利亚在2037年举行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大选。
虽然在这次选举中,温和派与强硬派都没有获得半数以上的选票,不得不组成联合政府,但是尼日利亚的政治动荡也基本上结束了。在此之后,就算发生过几次波折,尼日利亚的政治局势也比较稳定,并且从此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对于战争的另外一方,也就是喀麦隆来说,情况却截然不同。
因为丢掉了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加上战败产生的影响,特别是作为喀麦隆强硬派政府最大支持者的美国在2037年需要面对第二次马岛战争、在2038年需要面对叙以战争、接着又是中东战争,所以在2036年8月到2041年底的5年多里,喀麦隆爆发了数次政变,政府更换了好几波,国内建设更是一塌糊涂。根据联合国在2042年做的一次调查,第二次西非战争之后,至少有2200万喀麦隆人失去家园,其中600万沦为战争难民,仅仅是涌入赤道几内亚、加蓬与刚果等邻国的难民就多达400万。
直到2042年初,喀麦隆的局势才算有所转变。
当时,得到美国支持的隆巴萨将军上台,以极端强硬的手段铲除了异己份子,随后与美国缔结盟约,在美国的支持下开始扩军。到2043年底,喀麦隆国防军的兵力由120万扩充到了200万,而且主力部队又4个师增加到了30个师,光是从美国获得的主战坦克就超过了2000辆,另外还有数千辆装甲战车、数百架低空攻击机、以及数百架战斗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喀麦隆再次成为了西非地区的军事强国。
有意思的是,尼日利亚的军事实力也在这1年多内得到了全面提高。
在共和国的大力援助下,尼日利亚不但建立起了主力部队多达50个师的“非洲第一陆军”,还建立起了一支拥有1200架作战飞机的“非洲第一空军”、以及一支拥有20万吨战舰的强大海军。可以说,除了海军规模不如喀麦隆之外,尼日利亚陆军与空军的规模均超过了喀麦隆,而且战斗力也在喀麦隆之上。
很明显,喀麦隆与尼日利亚的疯狂扩军,既是在为第三次西非战争做准备,也是中东战争的延续。原因很简单,2041年的中东战争之后,共和国与美国均剩下了堆积如山的武器装备与军事物资,都需要处理与消耗掉。从国家利益出发,与其将这些武器销毁掉,还不如援助给友好国家。
更重要的是,当第三次西非战争在2044年初打响的时候,尼日利亚jūn_duì 与喀麦隆jūn_duì 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至少对现代战争的理解与认知先进了几十年。受此影响,第三次西非战争算得上是这3次战争中最为“正常”的一次。
在持续时间仅仅只有4个月的战争中,双方一直围绕着曼达拉山南面的贝鲁埃尔河行动,即谁控制了贝鲁埃尔河,谁就能够控制曼达拉山。事实上,这也正是尼日利亚要背上国际骂名,出兵占领喀麦隆北部地区的根本原因。从地势上讲,位于阿达马瓦山南面的西非高原上的喀麦隆本来就占了便宜,而尼日利亚则处在尼日尔河河口三角洲上,不但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而且没有多少险要可守。因为交战范围比较有限,加上双方分别得到了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与援助,所以第三次西非战争对平民造成的影响要比前两次小得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jūn_duì 的损失更小一些。事实上,第三次西非战争才是jūn_duì 的战争。在短短4个月的交战中,双方陆续投入了近600万官兵,伤亡率高达60%,且阵亡人数超过了伤残人数(主要就是救治不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三次西非战争在2044年7月初结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喀麦隆jūn_duì 的伤亡过于惨重,难以在短期内补充兵力,也就无法把战争继续打下去。说得直接一点,第三次西非战争没有以某一方战败而结束,而是受整体局势的影响而暂时停止。
虽然在此之后,尼日利亚与喀麦隆之间的冲突持续了10多年,大大小小的边境战斗打了不下1000次,但是受大局影响,特别是共和国与美国正在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两个西非国家没有再爆发大规模战争,而是跟着两个超级大国的步伐,准备在世界大战中大干一场。
不可否认,10多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东西。
就喀麦隆而言,这10多年过得非常艰难。虽然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都没有放松对喀麦隆的援助,在大战期间,美国更是将喀麦隆当成了非洲地区最重要的盟国,但是出于自身利益,美国当局并没真心诚意的帮助喀麦隆进行现代化建设,而是通过控制喀麦隆的政治与舆论,来激化民族与国家矛盾,使近2代喀麦隆人生活在仇恨之中。当然,美国并没有放松对喀麦隆的军事援助。可以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喀麦隆已经是一个非常畸形的国家了。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2057年时,喀麦隆的人口总量为8000万,人均国民产值不到1100美元(相当于3000人民币),是世界上最贫穷的20个国家之一,而且排名第七,但是喀麦隆当年的国防支出却高达36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2%,军费总支出在非洲地区排名第六。也就是说,在几乎所有平民都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喀麦隆维持着非洲地区最庞大的jūn_duì 之一。
客观的讲,即便没有曼达拉山的稀有金属矿藏,喀麦隆也不缺乏发展的资本,比如在其近海有非洲地区储量最为丰富的油田,在西南沿海平原地区还有肥沃的土地,铁矿储量也非常惊人,另外还有非常稀有的木材。总而言之,即便人口增长迅速,只要专心国家现代化建设,喀麦隆仍然拥有成为富裕国家的资本。问题是,美国并不希望喀麦隆富裕,不然就没有办法利用喀麦隆夺回非洲地区最大的稀有金属矿藏了。
可以说,喀麦隆的灾难基本上就是美国造成的。
早在第一次西非战争爆发之前,喀麦隆与尼日利亚进行谈判的时候,埃及与南非就以非盟领导国的身份提出,按照两国的人口数量分配曼达拉山的稀有金属矿藏开采权,而且共和国也支持这一解决方案。问题是,这么做的话,美国就只能获得大约四分之一的矿产,而不是全部,所以美国并不支持,而听从美国吩咐的喀麦隆当局也坚决反对这么分配,坚决要求对半分,也就因此丧失了和平解决问题的最后机会。
与喀麦隆相比,尼日利亚在这10多年的变化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虽然从地理位置上考虑,共和国不会在安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在尼日利亚大举投资开采稀有金属矿藏。事实上,第三次西非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当局就对国际局势做了一次全面分析,得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结论。到2049年,也就是共和国开始为世界大战做准备的时候,对能否控制西非地区也做了一次战略评估。结果很明显,在共和国海军必须首先控制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情况下,即便能够依靠阿根廷的海军基地进军西非地区,也不大可能在大西洋上与美军争雄,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共和国还得做好丢掉整个西非地区的准备。受此影响,在2044年到2049年之间,共和国当局在尼日利亚做得最多的,还是帮助尼日利亚解决国内矛盾,即大力兴建与民生有关的基础设施,并且帮助尼日利亚发展轻工业,让尼日利亚融入以共和国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到2049年之后,共和国当局就把重点从尼日利亚转到了乍得,即建立以苏丹、乍得与尼日利亚为中心的,横跨整个非洲大陆的产业区,从而解决无力进军大西洋的问题。
也就是说,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尼日利亚稀有金属矿藏的开采量也非常有限。
与喀麦隆一样,尼日利亚也是一个自然资源季度丰富的国家,即便不开采曼达拉山的稀有金属矿藏,只要能够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也能成为富裕国家。与喀麦隆相比,尼日利亚还有一个更加明显的优势,既巨大的人口基数。在第三次西非战争结束的时候,尼日利亚的人口总量已经接近2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更是突破了2.5亿。也就是说,尼日利亚不但是非洲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便在全世界,也仅次于印度、共和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欧盟与巴西,排名第八。可以说,在21世纪中叶,巨大的人口本身就是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
可以说,依靠人口发展经济,也是尼日利亚的基本国策之一。
根据共和国当局的统计,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也就是2056年(虽然第三次世界大战在2057年底爆发,但是统计工作肯定有延迟性,所以2057年的统计数据会受到大战的影响),持尼日利亚护照,在共和国学习与工作的尼日利亚人就多达1350万,而这些人每年汇回尼日利亚的乔款多达7000亿元,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汇走5万多元,而这笔钱在尼日利亚基本上能够保证1个三口之家的正常日常开支。也就是说,仅仅到共和国务工的侨民就养活了5000多万尼日利亚人。保守估计,在共和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工作的尼日利亚人还有1000余万,按照同等的收入水平计算,2.5亿尼日利亚人中,有1亿是靠外出务工者的劳动收入养活的。除了外出务工之外,尼日利亚还拥有西非地区最为发达的出口加工业,而且大都面向共和国、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苏丹、埃及等等新兴经济体。在2056年,尼日利亚与共和国的贸易顺差就高达1200亿元人民币,而与共和国的贸易更是占到了尼日利亚经济总量的30%。
从某种意义上讲,尼日利亚的劳动力才是共和国最需要,也最重视的资源。
问题是,尼日利亚是西非国家,平时高度依赖的海上航线在战时没有任何保证。
可以说,这也是共和国在尼日利亚搞出口加工,并且向尼日利亚劳动力开放国内劳动市场的主要原因。说得直接一点,即便尼日利亚在战时遭到封锁,也不会对共和国的基本产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尼日利亚的加工企业在共和国周边地区,比如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与印度都很普遍,到时候最多提高价格刺激生产。更重要的是,有1000多万尼日利亚人在共和国生活与工作,而且几乎全是青壮年劳动力,就算尼日利亚被美军占领,只要共和国腾出手来,就能用这些人打回去,重新控制尼日利亚。事实上,大战爆发之后,共和国就仿效法国的外籍军团,成立了多个外籍军团,其中就有以尼日利亚侨民为主的“西非军团”,而这些军团在后来的作战行动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然,共和国没有忘记三次西非战争的惨痛教训。
从2045年开始,共和国就以援助非洲建设为名,让苏丹出面联合乍得与尼日利亚,修建了从苏丹港到拉各斯的“中非干线”,随后又联合中非、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肯尼亚与埃塞俄比亚,兴建覆盖整个中部非洲地区的铁路网。按照计划,这几条总长度超过2万千米的铁路网将成为非洲联合发展的基础。当然,“中部非洲铁路网”的重大意义仍然在军事上。可以说,凭借该铁路网,共和国jūn_duì 可以在没有海运支持的情况下,让至少2个战斗单位在西部非洲作战。如果能够加强该地区的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即兴建更多的机场,就能让至少4个战斗单位在西非作战。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计划,以非洲国家jūn_duì 的战斗力,别说4个战斗单位,只要共和国陆军能够投入2个战斗单位,就能在半年之内扫荡整个西部非洲地区。
非常可惜的是,从苏丹港到拉各斯的“中非干线”建设了12年,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都没有建成。正是受此影响,在大战的前两年,共和国陆军在非洲大陆战场上都没有太大的作为。准确的说,是在无法向前线投入主力作战部队的情况下,共和国当局只能选择性的忽视非洲战场,把重点放在基础建设上,即争取在时机成熟之前打通“中非干线”,为西非用兵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对美国来说,要做的除了继续加强海上封锁之外,还得设法破坏“中非干线”,让共和国jūn_duì 无法从陆路进军西非地区。受此影响,在大战爆发的第一年(2058年),美国就策动喀麦隆参战,并且在大战的前两年集中兵力向乍得湖进军。此举一是为了控制曼达拉山(乍得湖就在曼达拉山北面),二是控制乍得。针对美国的行动,共和国除了向尼日利亚提供非常有限的援助之外,主要就是借助苏丹与乍得来抵挡喀麦隆jūn_duì 的进攻。必须承认,极端贫穷落后使喀麦隆jūn_duì 的战斗力大受影响,在2年多内都没有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甚至没有能够占领整个曼达拉山。
这一局面持续到2060年的第二个季度,随着共和国陆军收拾了俄罗斯,有了足够充足的兵力,才出现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