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受此影响,在陆军提出的“大西洋战略进攻计划”中,更加强调北线进攻,即以北非为跳板,在征得法德意等欧洲大陆国家的同意之后,北上攻占英国。当然,最好的结果是英国当局认清时务,在共和国陆军的低空突击部队着陆之前投降,从而让共和国陆军获得进军北美大陆的最佳前进基地。可以说,只要能够占领英国,共和国陆军就可以摆脱海军的束缚,通过远程统计攻占冰岛或者纽芬兰岛(冰岛的防御力量非常微弱,而加拿大的纽芬兰岛上也没有多少防御部队)。虽然在向前线运送物资的时候,需要依靠船队,因此得保证船队的安全,但是只要能够占领纽芬兰岛,就能通过在英国与纽芬兰岛部署远程巡逻机与反潜巡逻机来掩护北大西洋航线。只要能够让共和国陆军的主力部队到达纽芬兰岛,即便仍然需要经斯科舍半岛南下,也没有任何天然障碍能挡住共和国陆军的前进步伐。更重要的是,从纽芬兰岛南下,能够直接攻占加拿大与美国最核心的东部地区,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取得大战的最后胜利。
总的来说,陆军也想单干。
毫无疑问,这种“单打独斗”的想法,让陆军的战争计划充满了问题。
暂且不说陆军有没有能力在不依靠海军的情况下跨过北大西洋,占领纽芬兰岛,以及这个进军行动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仅拿控制英国来说,如果法德意等欧洲大陆国家不赞成共和国陆军强行攻打英国,而英国当局由没有较高觉悟的话,共和国陆军的进军行动就将成为中欧翻脸的导火索。即便退一万步,英国愿意在美国之前退出战争,而且以投降的方式退出战争,英国当局也会在投降的方式上做文章,欧洲大陆国家也不会袖手旁观,比如法德意肯定希望英国向欧洲集体安全组织投降,而不是向共和国投降。哪怕再理想一些,英国愿意向共和国投降,也会花不少时间进行谈判。
对共和国当局来说,当前最要紧的就是缩短战争时间。
虽然从战场表现来看,共和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印证,即共和国拥有远远超过美国的战争实力,但是对于共和国来说,已经持续4年的大战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作用,远远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场战争。更重要的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40多年间,共和国参与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争与冲突,其中动用兵力超过10万的大规模局部战争就超过了10次,平均不到4年一次。相对应的,美国在这40多年间参与的战争与冲突只有共和国的一半,卷入的大规模战争也只有6场,而且大都在2030年之前,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20年间,美国直接卷入的大规模战争只有一次。过于频繁的对外战争,既锻炼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又让共和国国内的厌战情绪非常普遍。虽然在国家与民族使命的感召之下,加上对战争具有更大包容能力的文化思想,在大战初期,共和国军民的表现比美国好得多,但是4年下来,共和国国内的厌战情绪已经开始抬头,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成了主要内部矛盾。
别的不说,到2061年底,共和国的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战争孤儿就多达12万。要知道,由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战争孤儿只占总数的三成左右。也就是说,4年间,共和国多出了40万因为战争而失去父母的孤儿!可以说,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要知道,到2061年底,共和国的阵亡将士数量只有240万,而因战死亡与失踪的准军事人员还不到50万(比如商船上的海员、在交战地区活动的国民、驻外机构人员等)。
从2060年开始,共和国当局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降低战争对国内社会造成的冲击。
虽然共和国当局想了很多解决办法,比如从2060年7月1日开始,除甲类企业(即军火企业、以及生产军事物资的企业)之外的企业恢复每周6天、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度,到10月1日,这一制度推广到了所有企业,并且从2060年1月1日开始,在某些丙类企业实施平常作息制度,即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以此降低工人的工作强度,让工人获得充足的休息时间,但是这些制度本身并不完善,比如在施行平常作息制度之后,并没有取消无偿加班制度,即所有工厂仍然3班倒的24小时不停运转,在夜间工作的工人并不会因为加班而获得额外的休息时间。可想而知,这些制度本身只能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却无法让社会恢复到正常状态,也就无法完全消除战争产生的影响。
要想消除影响,唯一的办法就是结束战争。
正是如此,到了2061年,共和国当局就将加快战争进程当成了头等大事。可以说,在不增加战争伤亡与战争损失的情况下,任何能够加快战争进程的办法,都会被共和国当局采纳,并且实施推广。举个比较直接的例子。以共和国在2060年爆发出来的战争实力,别说击败美国,就算搭上欧洲,也不有多大的问题。当时就有不少人认为,如果欧洲不能在战争中做出太大的贡献,共和国当局很有可能从长远考虑,在打垮俄罗斯之后进军欧洲,从根本上打垮西方文明,消除潜在威胁(这也正是欧洲在2060年初参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在中东战争等问题上,共和国完全可以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而不是任由欧洲拿犹太人问题讨价还价。共和国当局没有这么做,而是耐着性子与欧洲进行谈判,主要就是不想延长战争时间。从理论上讲,欧洲的综合军事实力超过了俄罗斯,综合国力不比美国差,就算是一盘散沙,共和国也需要2年时间才能击败欧洲,即意味着将战争延长2年。
在进军大西洋的问题上,共和国当局首先考虑的也是如何缩短战争进程。
由此不难发现,海军与陆军的战争计划都无法满足共和国当局的需要。换句话说,将两份战争计划的优点合到一起,就是共和国当局需要的战争计划。
根据共和国当局在战后公布的相关资料,在海军与陆军分别提交了战争计划后,最高统帅部责成总参谋部在两份战争计划的基础上,拿出一份更加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且由最高统帅部派遣的元首特别顾问参与制订工作。也就是说,负责制订进军美洲大陆的战争计划的不是袁晨皓一个人,而是袁晨皓与华剑锋两个人。虽然华剑锋只是元首的军事顾问,没有具体官职,在职权上甚至连总参谋部的作战处处长都比不上,但是谁也不敢怀疑华剑锋在最高统帅部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元首面前的话语权。事实上,除了裴承毅之外,当时有能力、也有精力制约袁晨皓的只有华剑锋。
正是有了华剑锋的参与,共和国在2061年底制订的战略计划才更加现实。
这也很好理解,还是潜艇艇长的时候,华剑锋就是一名非常务实的jūn_rén ,或者说,几乎所有潜艇艇长都是现实主义份子,不会对不确定的事情抱任何幻想。华剑锋能够得到林啸雷的器重,并且受到裴承毅的重用,也与他的务实精神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华剑锋本来就没有明显的派别思想,如果不是运气不太好的话,没有遇到太好的机会的话,恐怕早就成为总参谋长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份典型的战略计划。
按照该计划,在2062年的第一季度末,共和国陆军就得将战线推进到摩洛哥,准确的说,是出兵占领摩洛哥。因为欧洲还没有在摩洛哥的问题上表明态度,法国当局也没有提出军事支援请求,所以在进军摩洛哥的时候,共和国当局、特别是外交部门要积极配合,而共和国陆军的军事行动也会成为迫使欧洲表态的主要压力。最重要的是,按照这份计划,共和国陆军和农业可能在打赢中东战争之前占领摩洛哥。准确的说,是通过占领摩洛哥来取得中东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也很好理解,美国派往中东地区的部队、运往中东地区的物资都得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如果共和国陆军能够占领摩洛哥,就能轻而易举的封锁直布罗陀海峡,把美国的舰队与船队挡在地中海之外。也就是说,只要占领了摩洛哥,共和国陆军就可以不费任何力气的打赢中东战争。
问题是,攻打摩洛哥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知道,在2061年底,美国仍然掌握着地中海的制海权,不但在东地中海上部署了整个大西洋地区最为庞大的舰队(拥有18艘航母与上百艘大型战舰),还有3座海上基地,并且控制了马耳他,光是部署在该地区的战斗机就超过了4000架,而共和国陆军与海军部署在中东战场上的战斗机也就不过3000架而已。也就是说,如果共和国陆军要从中东方向进军摩洛哥,即便以低空突击的方式发起进攻,也得首先夺取制空权,而从实力更加强大的美军手里夺取制空权,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根据共和国陆军在当时做了估计,如果不能夺取制空权,除了要将进攻兵力增加1倍以上之外,战斗伤亡还会超过整个中东战争,从而使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大大降低。
就算不会影响陆军的战斗力,巨大的伤亡也会让共和国当局三思。
换个角度看,这就意味着不可能从中东方向上进军摩洛哥。
再回过头来看陆军在2061年下半的行动,即在打赢了西非战争之后,投入2个战斗单位轮番进攻,将战线推进到了利比里亚。毫无疑问,这一轮进攻,才是关键所在。因为摩洛哥在几十年前就出兵占领了南面的西撒哈拉(为了争夺西撒哈拉,摩洛哥还与毛里塔尼亚打了几十年的小规模战争,而西撒哈拉南部小块地区在毛里塔尼亚的控制之下),所以到达科特迪瓦的共和国陆军作战部队距离摩洛哥不到1600千米,中途只需要穿越国防力量微乎其微的马里与毛里塔尼亚,即便进军拉巴特,也就只有2000千米,对正常进攻距离在2500千米以上的共和国陆军低空突击部队来说,这点距离根本算不了什么。
问题是,从西非出发,需要解决很多问题,首先就是物资运输。
要知道,“中非干线”贯通之后,最多只能支持2个战斗单位的正常作战行动,即便算上空运,也最多支持4个战斗单位,而控制西非地区与进军摩洛哥,需要的战斗单位肯定不止4个,理论上最少需要6个,而实际上很有可能会增加到8个。也就是说,在进军摩洛哥之前,必须打通海上航线。万幸的是,西非地区是西方工业强国最早的殖民地,并不缺乏优良港口。对共和国海军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从南非的福尔斯湾到几内亚湾的海上运输线,并且出动作战舰队与护航舰队保护这条航线。因为担心遭到共和国潜艇的袭击,在几内亚湾活动的美国舰队已经在西非战争结束之后,即在2061年下半年撤退到了佛得角群岛以北海域,所以共和国海军不需兴师动众,2到3支作战舰队就能夺取几内亚湾的制海权。更重要的是,西非地区的战斗强度不是很大,地面部队不需要海军提供的火力支援,作战舰队的物资消耗、特别是弹药消耗不会太大,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后勤保障需求,从而减轻制海作战的负担。
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必须在2062年2月底之前夺取几内亚湾的制海权,运输船队才能在3月中旬将进攻部队所需的各类物资与设备送到西非地区,而陆军的作战部队也才能够以此为基地北上攻打摩洛哥。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海军不会轻易放弃南大西洋的制海权,即便西非地区已经落入共和国陆军的手里,美国海军也会以亚松森岛为基地,在南大西洋上阻击北上的共和国海军,保护北大西洋、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生命航线,而美国海军主动将几内亚湾的舰队撤退到佛得角群岛以北海域,不是在退缩,而是引诱共和国海军北上,在对美国海军有利的海域决战。但是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华剑锋却认为美国海军不会派舰队南下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制海权,而华剑锋的理由非常简单,即美国海军的实力还不足以在南大西洋上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制海权,以及美国海军经受不起重大损失。
受此影响,在2061年底进驻印度洋,并且计划经福尔斯湾前往几内亚湾作战的作战舰队只有3支,其中2支是主力舰队,1支是航空舰队。虽然按照海军的部署,在3支作战舰队从福尔斯湾出发之后,将向南大西洋派遣4座海上基地(包括1座第五代海上基地),以此增强在南大西洋上的存在力度,但是从投入上看,不得不承认,华剑锋确实足够大胆。也正是如此,很多人认为,在部署作战行动的时候,华剑锋以支持陆军攻打摩洛哥为名,为海军创造了决战机会。
换个角度看,也正是这种部署,让华剑锋主导的战争计划变成了现实。
说得直接一点,就算华剑锋在海军中拥有崇高的威望,如果不能充分考虑海军的利益要求,他的作战计划也不可能得到海军的支持,至少不会得到海军的全力支持。这就如同袁晨皓必须为陆军谋福利一样,在战绩决定未来的大背景下,不管是谁都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公无私,都得为自己服务的利益集团服务。事实上,裴承毅也不例外,在决定共和国的大战略时,他也得为利益集团服务。与那些为自身利益服务的人相比,裴承毅、袁晨皓与华剑锋等人的最大特点是,他们失踪将最大的集体、也就是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上,并且完全服从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支配。
受此影响,当时间进入战争的第六个年头(从2057年算起),在塞舌尔群岛附近海域进行高强度训练的3支共和国海军作战舰队南下开往福尔斯湾,准备进军大西洋的时候,战局再次紧张了起来。
共和国已经发起行动,选择权交到了美国的手中。
大西洋上的第一次决战,打还是不大,或者说在什么时候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