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唐第一庄> 第449节 加粮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9节 加粮税(2 / 2)

所以在座的也没有感觉到有多么奇怪。</p>


更厉害的却是柳长史,一指李元兴:“秦王殿下在这里,不如请殿下作答!”</p>


李元兴怎么回答,这个详细的数据他没有去读,他只看平均值。可既然问到了,李元兴只好回答道:“最多有多少,最少有多少,本王没有细查,本王却是知道,本王亲卫白二娃的长兄已经单独立户,夫妻两人加上幼子,今夏实收银钱三十一贯,粮两万斤!”</p>


说完,李元兴侧目看向元春,想知道元春是否看过这些细节的部分。</p>


元春看到李元兴注视自己,靠前半步:“殿下,白大家里分得银钱实为二十四贯四百钱,还有六贯钱是他在工坊帮工所得,粮食为南瓜四千斤,红薯一万斤,玉米四千斤,麦子只有一千一百斤。后用红薯换得精粮七千一百斤,因为家中粮仓装满,多余的粮食又换得约五贯钱。”</p>


“继续!”</p>


李元兴看华州众官员听的认真,既然元春知道,那就继续讲。</p>


“收入最低一户为长安县东秦王庄一百八十三村王姓一户,一户四口,夫妻两人带着一个七岁,一个四岁的孩童。贞观元年三月初搬入落户,因为没赶上农忙,所以夏收只有其他人家七成的收入。”</p>


“与柳长史的数据一致?”</p>


元春点点头:“根据秦王庄的记录,他家分到的粮食总是是四千八百七十五斤,所以相差极少,几乎一致!”</p>


四千八百七十五斤,与五千斤,这个不算差距,可以说户部的数据极精了。</p>


柳长史起身,他不知道元春应该如何称呼,直接开口说道:“长安县户均收入提高十倍,不知这个数据,是否正确?”</p>


“是十二倍又四十七分之二十三倍!”</p>


大唐还没有使用小数点,这个四十七分之二十三倍,就是极精准的数据了。</p>


李元兴听到这话摆了摆手:“这个数据不为准!”</p>


“请殿下明示!”</p>


“因为粮食不同,以往亩产三石就为上田。本王的粮食亩产七十石都有了,所以这个数据不作准。更何况,长安县现在工坊林立,仅这些工坊的产出就远远高出普通的州县了,所以这一切都为准。”</p>


听李元兴这么一说,柳冲冲当下就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p>


李元兴微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坐下:“本王以为,华州县户均收入提高三倍,还是可行的。而且这还是在没有仙粮的情况下,如果有仙粮,五倍应该不难。但是,本王为何在增加粮税,亩产三百斤,与亩产八百斤,交的粮税应该一样吗?”</p>


“不一样!”</p>


这一次,华州的官员却是在支持多交粮税。</p>


因为交的税多了,就代表着收入高了。</p>


“好,那本王说第二个议题,改造华州这笔银钱从那里出。”</p>


“华州愿集全州之力。”裴元朗站出来表了一个态度,当下所有华州的官员也起来表了一个态度。</p>


李元兴点了点头,看来还是离长安近的好处,他们已经知道改革了。</p>


“这样吧,如果银钱不够,户部可以先行支借。华州一定要成为最出色的州,夏收之后,先种八十万亩的土豆、红薯。本王调八万卫兵整修河道,新修水渠,今年大干一年,明年华州要成为长安的一座大粮仓!”</p>


从官员起身施礼:“尊秦王殿下令!”</p>


裴元朗又说道:“殿下,臣下准备发下文书。上书本州以增加一成粮税,求得秦王殿下亲赴华州,欲将华州改造为第二个京兆长安县。”</p>


李元兴愣了一下,可马上明白裴元朗的想法。</p>


百姓怎么说呢,如果先说李元兴改造华州,再说要求加税,那么百姓们可能会有意见。</p>


但是这话反过来说,以一成粮税的代价,让华州达到京兆长安县的收入。</p>


长安县与华州,距离只有一百多里,这里有来往的商人,长安县的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这个已经不是秘密,别说是华州,就是再远一些也不算什么。</p>


看来,有时候作一个好官,也是要有技巧的。</p>


“今日只闲谈,明天再说政务,华州这里是需要一个计划的,这个计划必须详细的论证,本王的意思是,明天论政,本王讲意图说明,尔等先研究一下。根据各县的情况拿出详细的意见来,最重要是作好百姓的工作。”</p>


“是!”众官员又齐齐一礼。</p>


李元兴端起茶杯:“本王先祝华州明年百姓收入增加一倍,万民安乐!”</p>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