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中华第四帝国>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战列巡洋舰对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战列巡洋舰对决(1 / 2)

;</p>


ps:第二更到!求订阅,求月票!感谢书友春暖花开-绿萝的月票!</p>


5月31日凌晨两点和两点半,德国海军的上百艘战舰分两批驶出了军港,进入了冰冷的北海当中。尽管,此刻的大海一片漆黑,但是,德国海军的官兵们却士气高昂,他们坚信,这一次将重新创造历史,将把称霸了世界海洋数百年的英国人从霸主的地位上拉下来,然后取而代之。</p>


希佩尔中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侦察分舰队驶出威廉港之后,以八艘战列巡洋舰为核心,组成了几个平行的纵队,向西航行。</p>


此时的舰队通常是排成若干平行纵队前进的,相对而言,这一队形机动性更高。若干较短的纵队能比一字长蛇阵更快地转向,同时也能更快的将旗舰(通常位于中心纵队之首)的信号通过探照灯或旗语传递给整个舰计队。而在一字长蛇阵中,位于纵队之首的旗舰上发出的信号往往需要花1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才能被传递到纵队最后的舰船,这是因为战舰烟囱中的冒出的黑烟使人们很难辨认前后发来的信号,每艘船都不得不重复向它后面的(或前面的)船发送自己所接收的消息。而由于很多消息必须被每艘船确认收到才能付诸实施,因此这样浪费的时间可能会翻倍。</p>


实战中,舰队往往会在交火之前排成一路纵队来迎战敌舰。这就需要每个纵队领航的舰只引领其率领的舰艇左转或右转来排成合适的队形。由于交战双方的舰队都是以高速行进的,因此舰队指挥官们就需要派出侦察舰队(通常由战列巡洋舰和巡洋舰组成)来报告敌方的位置,速度,航向等信息,使得舰队能够尽早地排成最有利的队形来迎战敌舰。侦察舰队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对方的侦察舰队获得类似的信息。</p>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己方排成的纵队正好横在对方舰队的前进路线上。构成一个t字或丁字形(己方舰队位于丁字一横的位置),使得己方所有前后主炮和一侧的所有舷炮都能瞄准对方,而对方只有纵队最前方的舰艇的前方主炮能够予以还击。但构成一个t字形队形的计划有很大一部分要取决运气:由于双方都以高速前进,很有可能因为时机没有掌握好,导致自己从丁字的一横变成了一竖,从而被动挨打。</p>


希佩尔中将率领的公海舰队侦察分舰队担负的就是报告敌方的位置,速度和航向等信息的重任,发现敌人之后,迅速的向主力舰队汇报敌人的信息。便于主力舰队能够迅速的进行调整,做好迎战的准备。另外,根据莱因哈特舍尔海军上将拟定的计划,希佩尔中将还需要率领侦察分舰队对担负封锁德国海岸的英国舰队发起突袭,并且在英国海岸布雷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尽可能的消耗英国海军的实力。毕竟,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数量都比德国海军要多。德国海军并不知道,此刻英国海军的主力也已经进入了北海,双方的舰队正在接近当中。大战即将开始。</p>


希佩尔中将的旗舰是‘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这是德国海军最强大的战列巡洋舰,满载排水量达到了三万一千吨,武备为4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14座单装150毫米副炮,12座单装88毫米速射炮。水平装甲最大厚300毫米,甲板装甲厚80毫米,炮塔装甲厚150毫米。最高航速为26节。</p>


“冯上校,你认为这一次帝国海军和中国海军比起来,谁更强大?”在‘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的舰桥上,希佩尔中将向身边的一个亚洲青年男子问道。希佩尔中将现年才49岁。正是精力充沛的时候。即便现在是凌晨时分,但是他却一点睡意都没有。他身旁的亚洲青年男子。是中国海军派遣到德国的观察团中的一员,来自中国海军部的上校参谋冯忠生上校。</p>


“将军阁下,我不得不承认,贵国的海军无论是战舰的性能还是士兵的素质都非常好,如果和中国海军相比的话,应该是不相上下的!”冯忠生上校面带笑意的回答道。作为海军部的高级参谋,他当然知道,中国海军发展的主要方向已经发生了改变了,早就已经从战列舰转向了航空母舰了。这一次海军部派遣观察团前往欧洲,主要也是为了弄清楚欧洲海军强国的实力而已。但是,无论是英国海军还是德国海军获胜,对于中国海军来说,都不会构成太大的威胁。中国海军的四艘‘峨眉山级’航空母舰已经服役了,舰载航空兵正在训练当中,很快就能够形成战斗力了。另外,在海军的船厂内,五艘更为强大的‘五岳级’航空母舰正在加紧建造当中。相比正在用战列舰进行对决的西方海军,中国海军再一次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p>


“是的,中国海军和德国海军一样强大。我们将取代已经腐朽落后的老牌海军!”希佩尔中将笑着说道。当然,在他的内心深处可不会认为德国海军比中国海军差。并且,这一次德国海军将创造历史。他坚信,胜利一定是属于伟大的德意志帝国海军的。</p>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