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我的三国我当家> 第一三五章 民心向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三五章 民心向背(2 / 2)

刘墉叹了口气道:“其实我也舍不得啊。可是透明度如此高的便只有水晶了,我倒是想用玻璃,可是达不到要求啊。妹子放心,到时兄长做出的东西定会让你大吃一惊的。”玻璃是人类很早就发明出来了的,可惜直到近代,人们才制造出了光学级别的玻璃。刘墉本打算也造玻璃来制作的,不过现在却没有这个条件。炼制玻璃要求的温度极高,平常的木炭很难达到这个温度,得用煤。可是汉代对煤的使用并不普遍,而富义也不出产这种在中国蕴藏最为丰富、几乎随处可见的矿产。因而如玻璃厂、冶炼厂和铁器厂这些需要高温的工厂始终没有建起来。


黄月英沉吟片刻道:“好吧,兄长说怎么做?”


刘墉将要做的凹透镜和凸透镜中蕴含的原理及几个公式细细地讲解了一番,又将支架的结构一并告知后,便到水榭去寻诸葛亮、徐庶等人。


还没走近,便听到阵阵嘈杂的激辩声。“这么热闹啊!”刘墉笑道,“诸位在争论什么命题,我也来听听。”


众人见到刘墉都是喜形于色,诸葛亮笑道:“兄长来得正好。我们正对这几日的观感进行总结发言呢。”


这几日里,这些当世奇才踏遍了富义的山山水水,感受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通过走街串巷,下田与老农闲谈,进厂与技工交流,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有着其他任何一座城市都远远无法相比的不同,那就是活力四射和快速发展。


谈起这般变化,无论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襄阳方,还是以虞翻为首的富义帮都认为这里有这么大的成就便是践行了孟子的“民为贵、民为上”的思想。这也难怪,这些人无不一是名家大儒或是旷世奇才,对儒家经典自是了如指掌,运用自如。


虞翻先道:“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兄长,可要孔明解说么?”诸葛亮知道刘墉的水平,便在其耳边小声问道。


刘墉微微一笑道:“不用了。文姬给我讲过,这段话出自《孟子?离娄》,反映的是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意思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诸葛亮点点头,扭过头去,轻咳一声道:“我也说说。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也道,‘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说明安民是治国的根本,民生决定民心,民心决定了政局。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难有国家安定,更不会有国家的强盛。”


徐庶补充道:“老子云,‘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也是这个意思。”


虞翻也道:“《尚书?五子之歌》上也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都是说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自然也就安宁了。”


一时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人提议道:“刘太守主政雒原,此地发展日新月异,气象万千,大多便出自太守的力主力推。我们不妨听听太守的如何?”众人纷纷点头称是,都看向刘墉。


“高见?与你们的学识相比,我就是一个小学生。”刘墉小声嘟囔着,声音只有自己才听得见。不过做为一郡太守,又是政策的制定者,他必然要发言。


“今天既是讨论,那么大家就不用拘礼,畅所欲言,有则加勉,无则改之。”刘墉先给今天的会议定了一个调,“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大家都安静下来,正襟危坐,倾听刘墉的发言。


“刘墉刚才听了诸位的发言,我是一半同意,一半有所保留。”


刘墉这话一出,听的人顿时炸开了锅,如此高度统一的结论在刘墉这儿的结果却只是一半正确,而且这还是出自一个时时将民生问题挂在嘴边,记在心里,踏实践行的刘墉之口,这可不像是他的风格啊。


大家都狐疑地交换着目光,看看是不是自己听错了,却听刘墉说道:“诚然,诸公所说‘民心为上,民生为贵’极是在理。我也有个比喻,诸公听听。‘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有力量推举出一个国君,若是不满意,也有力量将国君推下来。”


众人都赞道:“太守所喻恰如其分。”


刘墉笑了笑,又道:“重视民生,以人为本,这是保持一个国家持久发展、长盛不衰的不二法门。纵观古今,哪个朝代坚持了以民为本,则国富民殷,天下大治;哪个皇帝与民争利,则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便是保民安民的思想使然,与之相反的则是秦。秦灭六国,一统华夏,何其威武;战将上千,甲兵数十万,何其强大,为何却不敌那些无尖矛利盾的庶民,只短短数十年便土崩瓦解、轰然崩塌?就是因为高高端坐在朝堂上的君王没有将百姓的需求、没有将百姓的生计放在眼里,严刑峻法、繁徭重役、鱼肉百姓,以致家无余财,户无劳力,民生凋敝。不得已,百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逐致秦亡。贾太傅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刘墉这里引用的是贾谊的《过秦论》,在座的没有不知道的,都点头称是。刘墉又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这一段却是引自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众人虽没听过,但咀嚼着里面合情合理、字字珠玑,都禁不住抚掌赞叹。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秦国的覆灭,说到底是老百姓不再支持他,不再拥护他,自然就垮台了。因而,富义在出台政策、法令时都会先征求老百姓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为此,我们还定了一个标准呢!”


“什么标准?”


这时虞翻在一旁呵呵笑道:“把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富义工作的唯一标准。”众人不由暗自点头。


刘墉解释道:“简单来说,执政为民,就要从群众想‘说’的事情‘说’起,从群众想‘做’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意见最大的问题改起,从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抓起,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也就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刘墉这番话通俗易懂,却直中要害,发人深省。不过,大家更觉奇怪,你刘墉不是说一半的一半么?怎么说的全是“民生为上”啊?


“不过,我以为以民为本得先有个条件……”刘墉话锋一转,又道,“那就是‘国’与‘家’的关系或者说‘国’与‘民’的关系。民组成家,家组成国。诸位比我更懂,最初这世上是没有国,也没有皇上的,只有一个个独立的‘家’。后来,人们逐渐感受到‘家’在应对外敌、灾害等威胁时越来越力不从心,于是一个个‘家’组合在一起,制定共同的契约,推举出大家认可的首领,这就是部落。部落之间互相征伐,融和,最后演变出如今的‘国’。力量大小,权力分配、财富多寡又将‘国’中‘家’分成了若干个等级,也造成了诸多矛盾。我这里先不讨论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单说一下‘国’与‘家’的矛盾。我想问一下,诸位是觉得国富才民强,还是民强而国富?”(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