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卓讨伐战之中,或许有不少人都认为敢于勇往直前的曹操和孙坚才是这一场战争中辉煌响亮的双子星,至于所谓的“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都不过是罗贯中杜撰的而已。的确刘备关羽张飞等人没有参加这场战争,所以在这场战争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他们的痕迹,孙坚也的确是讨伐战中的主角,是联军里的主力。
但和大家想象的稍微有些不同,曹操在这场战争之中并没有起到如大家所想的正面作用,他本人在此战中也不是什么主角,甚至不是那些配角,而是担当了不受人待见的丑角啊。
历史上桥瑁向诈称京师三公发信给各州郡,陈述董卓的恶行,要求各地方举兵反董,正式拉起了天下人讨伐董卓的序幕。
在陈留太守张邈响应三公书宣布起兵讨董之后,同在陈留的曹操便和卫兹等人一起加入了其麾下,随后他们去酸枣和兖州刺史刘岱、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多路诸侯相汇合,并且在此地举行会盟宣誓讨伐董卓。
其他地方的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太守王匡也相继起兵反董,在大家的共同推举之下,袁绍成为了反董联军的盟主,各路诸侯都被假授官号,曹操也被拜为了奋武将军。此后就形成了以袁绍为主的河内军、诸侯汇聚的酸枣军,以及袁术为主的孙坚军主力三路讨伐董卓的态势,其中河内军和酸枣军的补给都主要由冀州牧韩馥来承担。
由于反董联军势大,董卓遂迁都以避其锋芒。董卓为了防止朝廷被联军夺走,强行将京城迁往长安,然后将整个洛阳地域都化为战场,并且由董卓自己亲自镇守指挥全局。
董卓的迁都行为被曹操认为是一个大好机会,但其他的诸侯并不如此作想,酸枣的诸侯们一方面认为时机仍然不成熟,另一方面对董卓的西凉军还是有所畏惧,曹操遂决定独自出兵,张邈派遣卫兹领兵随军。
曹操行军至荥阳汴水时,遭遇了徐荣率领的大军,惨败不敌,卫兹亦丧命,曹操本人则一路狼狈的逃回了酸枣。此后,曹操又提出了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围困董卓的建议,但遭到了众诸侯的无视。曹操后来去扬州一带募兵,扬州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借给了他四千多人,但曹操返回到龙亢的时候士兵们几乎都叛逃掉了,不得已曹操和夏侯惇等人又再次募兵千余人,直接投靠河内袁绍去了。
汴水之败曹操要负主要责任的,战场指挥之责倒是其次,曹操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量力而行,没有在战前详细估量董卓军当前的具体实力与部属。
董卓迁都之后没有了朝廷的那些累赘,严格意义上反而是放开了手脚,西凉军没有了其必守之处,其战力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有所增强,而董卓本人也在洛阳一带坐中指挥,此时可以说董卓和西凉军已经摆出了一战到底的架势,但很可惜的是曹操并没有看到这一点,反而他在察觉到机会之后,热血冲脑粗略地做出了出击的决断,这是曹操所犯的第一个大错误。
曹操所犯的第二个大错误就是对自身的实力估计有误,他过于高估了自己部队的实力,以为凭着自己手下万把号人就可以去捡董卓的便宜,结果反而徐荣带着一支偏军捡了便宜。
曹操所犯的第三个错误就是在战前没有完全的准备好,也没有做好在战后失败的准备。相比而言,孙坚所做的准备就充分得多,曹操和孙坚同样都被徐荣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但孙坚后来就能翻了身,曹操则一厥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