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明望族> 第663章 向海而生(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63章 向海而生(四)(2 / 2)

这个掉进钱眼里的兄长怕是要吃苦头了。


不过也好,这时修理了,也免得他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惹下更大祸端。


徐氏信中隐晦表明要防逼民造反,淳安也深以为然,若真是叫德王府给逼反百姓了,那必定是削藩除国了事。


淳安大长公主又果断表示,山东如今受灾,她也甚是挂念,愿捐出自家名下庄子百倾良田以为救灾之用。


不提替德王弥补一二,只说自家忠君爱国之心。


小皇帝闻言,笑容就真诚多了,也没说收还是不收,只叫蔡驸马回去翻一翻卷宗,将历年与德王的赐地整理一下。


遂有今日蔡驸马怀揣卷宗而来,准备诸事都配合皇上。


皇上这边开了金口,蔡驸马不敢接茬,刘瑾倒是迫不及待跳出来。


他一张大方脸板得平平,一本正经奏请道:“监察御史张禬正在山东查田亩事,合该去查一查德王府田亩纠纷,此人办事得力,想来会秉公办理,既不会苦了百姓,也不会冤枉了德王爷,正可为万岁爷分忧。”


李东阳也道:“老臣以为张禬可担此任。”


内阁诸人以及刘机都纷纷表示附议。


刘瑾斜眼去看李东阳,扯出抹冷笑来。


寿哥将札子一合,丢在一旁案几上,道:“就依诸卿,让张禬过去查查。”


众人忙齐声道皇上圣明。


寿哥再次转向蔡驸马,道:“最近多有宗室不法事,尤其庆王府,先前已多次下旨申饬,却屡教不改,仍纵容子弟,这次与庆王说,他若管教不了子弟,便将他们统统贬为庶人,彼此清净。”


“还有靖江王府、山阴王府的,那些个犯事的,该绞的绞,该流放的流放,统统重罚,以儆效尤。还有荣王过境扰民的事……”


蔡驸马一一应下,几位阁老也无异议。


一则庆王府近些年真是不消停,搞得民怨沸腾,可见是烂到根子里了;


再者,处置的也都不过是小鱼小虾罢了。


三来,也是借着这些事敲打敲打诸如德王这般的藩王。


未想寿哥两句话又转回到德王这边,因问:“往日不算不知道,今日一听,姑祖父,这诸藩中,属德府赐田最多了吧?”


蔡驸马低头称是。


“这许多年,未见德府有功于朝廷,又或是造福于地方。山东原就连年灾荒,田亩少有产出,流民成患,便削德府田亩三千顷安抚流民罢。”


寿哥语气轻松随意,好像在说冰碗子里要再加一勺糖一样。


这次没等蔡驸马说话,几位阁老先发声道:“陛下不可!”


寿哥扬了扬眉,先看李东阳。


李东阳沉重道:“事涉藩王,请皇上慎重。削减德府之地,又是如此之多,恐将引得诸藩恐慌。”


削地容易,但若让诸藩误以为朝廷是要削藩,可就麻烦大了。


自从靖难之后,朝廷一直对诸藩十分忌惮,既要防着,敲打着,也要安抚着。


当今小皇帝看不惯诸藩行事,众大臣也理解,他们更看不惯,但他们不能由着小皇帝性子把诸藩都逼反了。


寿哥的脸色难看起来,“那么,德府占了良田,百姓流离失所,老先生以为如何处置?”


李东阳心下暗叹,口中只道:“陛下,恕老臣直言,倘诸藩不稳,百姓只会更苦。


“元年时皇上已发明旨征各王府每亩税银三分了,此番便让御史清查田亩及税银,让德府补来,再下旨申饬便是。


“令当地州县好生安抚百姓,或令百姓佃田,或鼓励垦荒,辅以惠民之政……”


寿哥没好气的哼了一声,道:“百姓哪里还敢在兖州垦荒?不怕垦好了又被强占了去!如今倒是都跑登州讨饭去了。”


李东阳一时语塞。


“登州倒是有荒地。”寿哥声音放缓了些,但仍语气不善,用那市井痞气口气道,“可这边开了荒,那边再遣回原籍,白出一回力不知道便宜了谁去,谁还肯干?”


此言一出,几位阁老便都明白了小皇帝的意思,不动声色的觑着王华与杨廷和,心说这是要给沈瑞拉丁口了。


当然,刘宇是看向刘瑾的。


刘瑾现下是要挑得德王、淳安大长公主与李东阳的矛盾,德王的地没人种才好呢!


遂摆出坚决站在皇上一边的态度,刘瑾凛然道:“万岁爷说的是极!谁垦荒垦出来的地就是谁的——百姓都只认这个理儿。若是这都不能保证,不是让天下小民都惶惶不安了?”


刘机原也是詹事府少詹事,与杨廷和同事多年,交情莫逆,如今杨廷和又兼掌着户部,因此他自然要为杨廷和的女婿说话。


对此他也早有腹案,登时便侃侃而谈:“正统四年,英庙就曾下令宥免各处逃户罪责,准许于所在地附籍。


“至于有愿回原籍复业着,免粮差二年,往年拖欠税粮全部予以豁免。”


“成化六年,宪庙也曾准奏,流民有愿回原籍者,沿途官府供给口粮,原籍配给草房、子粒乃至耕牛,仍给原田,优免粮差五年。”


刘机自见了誊抄的沈瑞密折,回去就将相关的卷宗都翻了个遍,此时说出来的皆有旨意、实录可查。


莫说没人辩驳,便是有人提出异议也是驳不倒的。


都说故土难离,其实百姓但凡有一条活路,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


既逃出来了,便是家乡没活路了,平白遣回原籍,谁也不乐意,因此先前朝廷为了招回流民,通常是会许下许多好处的。


如今也是一样。否则,就是要让流民留在所在地了。


寿哥闻言脸色由阴转晴,道:“如此,便依英庙正统朝先例,免兖州逃户罪责,准许于登州附籍开荒,新垦荒田免粮税三年。”


众人还能说什么,只得口称皇上圣明。


寿哥又吩咐道:“沈瑾,你为户部山东清吏司郎中,此事要尽快妥善办好。登州特殊,要特事特办。”


户部清吏司确实是掌管各分省户口、钱粮、盐课、钞关等事。


但问题是……沈瑾他是河南清吏司郎中啊!


沈瑾本还纳闷皇上点了自己来是何事呢,听了老半天都觉得和自己没关系,又想是不是因着……他与沈瑞的这层兄弟关系……


这会儿倒有些恍然,皇上刚赏了他的官儿,怕是没记住他是哪儿的。


沈瑾正尴尬着,刘机已替他说了话,说明沈瑾是管河南的,自家回去会让山东清吏司尽快处理妥当。


寿哥却大手一挥,道:“沈瑾,调任山东清吏司郎中。让山东那个管河南去。”


众人都是一惊。


那边刘宇已发声道:“陛下,沈瑾与山东沈瑞乃是兄弟,论理当避嫌才是,怎好让沈瑾管山东清吏司。”


寿哥嗤笑一声,指着杨廷和道:“那沈瑞这泰山还管着户部,是不是也要让杨阁老避嫌?”


刘宇被噎个窝脖,讪讪笑道:“自然不必杨阁老避嫌,皇上若如此说,臣也只好让犬子辞官回乡了。”


刘宇的儿子刘仁与沈瑞是同榜进士,被小皇帝点在前十之列,直接授官翰林检讨。


他这么一自我调侃,小皇帝便也不气恼了,哈哈一笑揭了过去。


沈瑾这差事调换便这样定下来。


刘宇垂了头,毕竟,先前还有个布政使司右参政沈理,更是直管沈瑞的,这都不曾避嫌,区区户部一个五品郎中,避嫌不避嫌也无所谓了。


不过想到沈理,刘宇又不自觉看了一眼刘瑾。


山东左右布政使都被撸下去了,这种时候,绝不能让沈理这个谢迁的女婿再进一步。


现在显然不是提这个的好时候,待回去可要慢慢商量。


众人原以为今日的事儿就算商讨完了,德王的赐田有人去查,登州的流民可就地附籍,小皇帝显见也要继续回校场玩儿去了。


不想寿哥却没有动的意思,反道:“借着这流民附籍,将另一桩附籍事也一并解决了吧。”


他挥挥手,让小内侍递上几本札子与众人,口中叨念道:“为‘招商引资’计,拟许外地商贾子弟附籍本地科举:


“侨居本地二十年及以上者;置有田产若干、商铺若干、雇佣本地劳力若干名以上,缴税满两年者;……”


寿哥这边才起了个头儿,那边老臣们已纷纷道:“陛下,万万不可!”


“这不是纵容商贾冒籍!”


“其心可诛!皇上当下旨严惩献计之人!”


所谓冒籍就是假冒籍贯,是科举考试的舞弊手段之一,虽然朝廷处罚相当严厉,但,一直屡禁不止。


最常见的就是冒京城籍、冒边远山区籍的。前者是因京师的解额最多,后者是因边远山区的教学水平不行,中式容易。


士子们避难就易,是人之常情,也是冒籍屡禁不止的直接原因。


而外地人附籍应试实际上挤占了本地人的学额和解额,自然也会遭到本地人的阻挠抵制。


如此在当地引起重大纠纷也是屡见不鲜。


因而提到冒籍,众臣皆是厌恶。


寿哥似早有意料,摆手道:“都说了先看看札子条陈!不是如冒籍那般。”


“要求附籍者在当地有田有铺、又要求雇佣若干当地劳力的,与当地有一定贡献的——如修桥铺路。如此造福一方百姓,附籍如何不可?”


“捐监你们不也没说什么吗?那年国库缺银子,户部还上条陈‘生员愿入监者,廪膳百五十两,增广二百两,附学二百三十两’呢。”


“附籍者不享受廪膳待遇,相反要捐粟捐银,用以改善州府县学条件,资助贫寒学子。”


“中举可免劳役,但不免税赋,乃至中贡士、进士、为官,亦是如此。”


“肯花银子附籍之家,也不差银子。所谓招商引资,引得资助来造福地方,有甚不好?”


“至于强占地方解额,那就在地方额外加些解额好了。”


众臣直听得目瞪口呆。


而寿哥掸掸衣襟,正色道:“朕拟暂设‘商籍’,山东商籍学额进十二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属济南府学、登州府学兼管。”


*


山东,登州府城,沈府


“东家此举,只怕要惹来非议了。”早在沈瑞写札子时,谋主陈师爷就表示过不赞同。


“东家固然是为沈氏子弟打算……”在陈师爷看来,沈瑞出的这条附籍之策,就是为了方便沈氏子弟,尤其是沈涟长子沈瑖。


沈瑖读书上还是有些天分的,但奈何南直隶是科举大省,总人口八百万人,生员有数万人,每科只有三千人有资格乡试,这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若他在松江应试,真不知道何年才能考中。


但在山东就大不一样了。


也无怪陈师爷会作此想。


“但从长久上看,只怕未等沈家子们长成臂膀,东家背着这样名声,在仕途上已要步履维艰了。若有人一意诬陷……”他忧心忡忡道。


沈瑞摆手道:“我是从涟四叔家瑖哥儿身上想到的,但还真不是为了官场里多几个沈家人。”


他笑了笑道,“招商引资是一部分。”


陈师爷则接口道:“只要开海,自有富商巨贾趋利而来,何须……”


沈瑞垂了眼睑,笑容渐渐淡去,“光有利也不够。别处有利他们也会往别处去。要把他们紧紧绑在登州上,才能带着登州发展起来。”


还有,他心道,还有,打着附籍特殊的幌子,让大家习惯了读书人也可以不免税赋,为官也可以不免税赋,就此撕开口子,从釜底抽掉“投献”这个薪……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