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墨香,结实但略写得发黄的纸张更让一种古朴之感跃然纸上,书的封皮却不像是以往一般单色为封,却是以火烧赤壁的著名场景为封,三国演义四个大字写的非常有劲道,看来李叔叔的书法修练得很是到家。
翻开封皮,就是李叔叔的王右军体写下的序:“近又取《三国志》读之,见其据实指陈,非属臆造。由是观之,奇又莫奇于三国矣!或曰:凡自周秦而上,汉唐而下,依史以演义者,无不与三国相仿,何独奇乎三国?曰: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之一大奇局,......吾尝览三国争天下之局,而叹天运之变化真有所莫测也!尝汉献失柄,董卓擅权。群雄并起,四海鼎沸......弁于简端,使后之阅者......”
李叔叔的序写的非常有水准,看来文采也不错,想来就算他不当皇帝改行当文学评论家亦是也混出个一席之地。
这本书,许多地方都采用的是两次印刷,比如这封皮,就是先印上了火烧赤壁的图,再转印一次李叔叔的字。
遗香阁上,李恪依旧是一声白色绸衫,李漱一身轻纱碎花裙,与我一起皆盘坐矮榻上。李治和李慎现下正在宫中继续作业中,没办法跟来。
酒菜尚未端来,案上只有寥寥茶香,李恪手里拿着的,正是新印制的《三国演义》,如此精美的书册,让首次见到了成书的李恪啧啧称奇:“俊哥儿,你这心思却是常人难及啊,光是这封皮,就让哥哥我爱不释手了,阎郎中的画作,不愧乃世之佳品。”
“嘿嘿嘿,小弟也是不知道费了多少嘴皮子的功夫,才让阎兄屈就而画的。”很沾沾自喜,但还是保持了必要的谦虚。
李漱笑吟吟地翻看着手中崭新的书册,眉宇间的喜意任谁都能瞧得出来,偶尔横过眼来,拿眼神勾搭一番,着实是件美事。
李恪忙着欣赏书册,没功夫理睬我俩。过了半晌,李恪草草翻了一遍把书册摆到了桌面上,方自概叹了声:“是啊,阎立本,阎立德兄弟,皆我朝久负胜名之画师,能为俊哥儿此书册,耗时而画出二百来张插页,现下整个长安皆已风传三国之名,皆以不能目睹为憾事。”
-----------------------------------------------------------------------------------------------------------------------
我淡笑不语,心中更是得意,废话,这流言本就是咱放出去的,现下莫说是长安,就连周边几座州府皆闻此书册之名矣,想想也是,年纪轻轻就能官居四品的大唐名士房俊写就,皇帝陛下亲自作序,阎大画手作了插页,后有房宰相的评论,这书想不红火都难,再说了,炒作,这就是炒作的方式,先作广告,把人都勾起火来先,反正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反而更能增添悬念,一个打听一次,更是越传越广,所以,本公子印出书册之后,却一直按而不动,就是因为现下还不是新书发售的最佳时间。
此刻酒菜已上案几,先行对酌了几杯。“俊哥儿,为兄问你呢,为何总是笑而不言,你可是莫要忘了,这印书馆里,哥哥我可是有着股份的,身为东主,怎么的也得问问。你倒底是想做甚子?”
“其实小弟,却实存了待价而沽的心思,当然,绝不是为了钱。”先大义凛然地把这话放出来先。想想也是,现下就光说那造纸坊,且不说长安城用纸,光是那些胡商,就吞下了造纸坊出货近三成有余,专门销往西域吐蕃以至更远的异国。现在,在李恪还有这帮身家显赫的股东操作之下,附近几个道府皆建起了相同工艺的造纸坊。光造纸坊的红利就让长安那些有数的富户面绿眼红,
“哦?既不为财,那你是甚子意思?”李恪又灌了杯酒,疑神盯着我道。
“兄台莫急,小弟现下有一事要求于兄长,还望兄长应允先。”请人吃饭,总得有个目的,而我的目的,正是为《三国演义》。
“哦?奇了,凭你房遗爱的名头,长安城里,谁不卖你几分薄面,今日竟然找到为兄头上来,呵呵呵,必是难事尔!”李恪抬起手指头指了指我,一脸坏笑。
我诡笑一声,凑到近前:“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非兄台您出手不可。”
“哦?为何?”李恪眨着眼睛道,李漱也停下了举筷的动作凝神细听。
“俗讲?!”李恪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