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指点行进间的大军:“你昨天的提议很好,朕决定采纳。以后,凡有战事,都要派龙武军参加。龙武军是大唐的精锐,就是没有上过战场,从今以后,他们就能上战场了。这等好主意,以后多出些。”
陈晚荣笑道:“皇上,臣是偶然想到的!”
“偶然?那你多来点偶然想到的!”李隆基的话让陈晚荣都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李隆基对姚崇道:“姚崇,哥舒翰带往西域的大军,不过是一部分。大军正向幽州开进,粮草、器械、被服这些事,你得多操心。还有,要在边境上加强封锁,不能使消息泄露。”
“臣明白!”姚崇领旨。
李隆基具上皇之资,聪明绝顶之人,对来年的大战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默啜拥兵四十万,要想让后突厥臣服,只有学吐蕃这一战,把默啜的大军给彻底歼灭掉。要不然,北方不会有安宁。
对后突厥用兵,与在吐蕃用兵截然不同。吐蕃地势险要,不利大军展开,投入的jūn_duì 不能太多。同样的,地势不利,吐蕃的jūn_duì 也不可能集结得太多,要逃也逃不到哪里去。
大草原就不同了,大草原广阔无垠,无遮无拦,jūn_duì 要是少了,只能击溃突厥人,却不能歼灭其主力。
突厥反叛之初,拥兵数十万,裴行俭在黑山只能是击溃,而不能全歼,就在于兵力不足。
击溃敌人容易,歼灭敌人难!原因就在于,兵力不足,不能完成包围。要想完成对敌人的包围,就需要数倍于敌人的兵力。在无遮无拦的大草原上,一旦战事不利,突厥人可以向任何方向逃走,优势兵力就更形重要了。
当然,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完成对敌人的包围,不是没有,还有经典之战,这就是长平大战。长平之战,秦军之所以能完成对赵军的包围,原因就在于白起利用了上觉地区复杂的地形,派兵守住险隘之处,赵军就无路可走了。要是在平原地区,白起只能击溃赵军,不可能全歼。
这是大草原,优势兵力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正是从这点考虑,李隆基决定来年派出五十万jūn_duì 参战。要想把默啜四十万大军歼灭掉,五十jūn_duì 仍是不足。
不过,这已经是唐朝全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二了,再多,李隆基也拿不出来了。
趁冬季休战期调集大军,行军是苦了些,却能争取到时间,来年春季一到,就可以开打。
现在的幽州已经是一片兵营,驻扎了几十万jūn_duì 。幽州离受降三城虽然还有上千里路程,不过,幽州是唐朝在北方最重要的战略基地,这里储存的粮草、器械、被服能支撑大军支用。要是现在就把大军派到受降三城去,这运输就是大问题,不如集结在幽州过冬更好。
还有一层考虑,如此大规模的jūn_duì 驻扎在受降三城,不易保密,不如放在幽州的好。
最重要的考虑就是,李隆基不会笨到把五十万大军全部投到受降三城,而是有一个宏大的构想,来年春天一到,唐军就会从幽州开赴各处。
幽州,刺史府,人来人往,文吏、将领、军官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启禀大人,末将奉命前来支取粮食五百石,草料三千石,请大人示下!”一个将领把手中的公文递给沈榷。
沈榷接过,略一浏览,点头道:“来人,带他去支取。”
这个将领有些意外,以他想来,沈榷至少要问问。沈榷只是看了公文,马上就批了,不由得问道:“大人,你就不问问情况。”
“不必问了。你们没有虚报,和你们的人数相当。”沈榷的回答非常简洁。
“大人,你知道我们有多少人?”将领很是奇怪。
沈榷的回答让他吃惊:“你们每一支jūn_duì 有多少人,我都清楚。若是敢虚报,岂能容你?”
沈榷是一员能臣,李隆基把他派到幽州来,就是要他打理幽州,为和突厥的战争做好准备。沈榷深体李隆基之意,到任之后雷厉风行,大肆整顿一番,为大战做准备。
李隆基决心来年大战一场,把调集的兵力数目,哪里调多少,这此资料都给了他,沈榷当然是心中有数,要想冒领粮草,那是在找罪受。
将领心中打个突,暗自庆幸没有冒领,要不然有罪受,心悦诚服,跟着人去领粮草了。
“启禀大人,张将军求见!”一个文吏进来向沈榷禀报。
“哪个张将军?”沈榷埋头处理公务,头也没有抬。
文吏提醒一句道:“大人,自然是北庭都护的张守珪将军。大人,你也是,要不是张将军,您这么忙,谁敢来打扰您呀?”
“也是,也是!你们看着,要是没有冒领,就即刻批下。”沈榷交待一句,大步迎出去。
只见院子里站着一个高大的年轻人。这年轻人不到三十岁,一身便衣,却自有一股子虎气,让人一见之下就生出好感。沈榷大步上去,抱拳施礼道:“沈榷见到张将军。”
“张守珪见过沈大人!”张守珪回礼。
“张将军,屋里请!”沈榷把张守珪迎进屋里,奉上茶水,笑道:“张将军不在北庭,为何到幽州来了?”
“好教大人得知,我是奉旨回朝。皇上在圣旨上说了,要我回朝之时,从幽州经过,了解一下幽州的情况。”张守珪如实回答。
沈榷哈哈一笑道:“张将军,皇上哪里是要你了解军情,是要你熟悉这些jūn_duì 。来年呀,这些jūn_duì 都得归你指挥!”
张守珪的生卒年不详,在开元之初应该在三十岁左右。年纪虽轻,已经是军中的一员名将了,在北庭都护府这些年,声名鹊起。沈榷对这个年青将领格外赏识,这才提醒他。
“大人,当真?郭大帅此次征战吐蕃,立下盖世奇功,这统帅非他莫属,张守珪不敢有此想法。”张守珪兀自不信。
沈榷提点道:“郭大帅此番征战吐蕃,是立下了盖世之功。他来执掌帅印,没人敢不服。不过,皇上不会派他出战。张将军请想,大唐要想兴旺,就需要很多人才。人才,不仅仅是政才文才,还有将才。郭大帅功高盖世,人生至此,还有何求?该歇着了。皇上深谋远虑,想煅炼出一批将才,要是沈榷所料不错,来年的帅印非你执掌不可。”
“这个……”张守珪仍是有些惊疑。
沈榷笑道:“张将军,你要这么想。要是皇上此次派郭大帅出征,固然是众望所归,可是,郭大帅的年纪毕竟不小了。他百年之后,谁来接替他执掌帅印?皇上这是有意煅炼新人,要给年轻人一个机会,张将军,来年这一仗,关系极大,你可得多用心。”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可能把所有的立功机会付与一个人,这样做非常危险。功大震主暂且不说,只有一个理由就够了。要是真这么做的话,这人死了之后,谁来接替呢?
要想人才不断代,就得把立功做事的机会分授予不同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王朝的兴盛。
这是历史得出的经验!
张守珪有些信了。他接到圣旨后,也没有多想,原本以为是李隆基要他查看一番军情,以备咨询,没成想,李隆基已经选他做来年大战的统帅。这事,来得太突然,不住摇头。
“可我还年青,恐怕担当不起!”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统领五十万大军,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要张守珪不担心都不行。
沈榷笑道:“张将军,你这话也是在我面前说,要是在皇上面前如此说,皇上肯定不高兴。年轻又怎么了?你张将军虽然年轻,可是,你在军中的声望,不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么?”
张守珪哑口无言,沈榷接着道:“比你年轻的人多了呢,霍去病二十岁统领大军,征战河西走廊,不是打得匈奴二十四万大军无还手之力么?这太远了,是不是?那我们就说点近的。太宗皇上十八岁,斧钺定两京……”
“沈大人,你千万不要这么说,我哪能与太宗皇上比呢。”张守珪紧张得站了起来。
“我不是要你和太宗皇上比,是激励你。”沈榷笑道:“陈晚荣不才十八岁么?炮兵将军陈晚荣,大唐有几个人不知?”
张守珪无话可说。沈榷激励道:“皇上调动这么多jūn_duì ,这一战的决心很大,张将军应该多用心。要是说大唐是一辆战车的话,在皇上的推动下,这辆战车已经隆隆启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