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防守上带来的问题就更严重,精锐是用来进攻的,何况就算想将他们用于保卫国土,也没那么多的兵力可供分散到各地驻防。这样一来,不管中原政权的那一两支精锐有多厉害,游牧民族的铁骑只要杀入关内,一样可以获益颇丰,大不了我老家不要,反正他穷你富,还是汉人吃亏
至于骑兵不能攻城的缺陷,在绝大多数地方驻军都如同废物一般的事实前,根本可以无视。因为只要他们的骑兵一杀到,大部分汉人兵将就会弃城而逃,他们又何必攻城?而“攻克”城池之后,胡骑的补给也得到了解决,骑兵的第二个缺陷也不必担心,他们自然是越打越有士气。而那些逃兵为推卸罪责,便将敌人说得如同凶神恶煞一般可怕,最初的“骑兵无敌论”也就由此而生
注1:以近年来炒得很热的长平之战为例,事实上赵国出动的两拨二十万人马都是连民夫算在里面的,所以并没有所谓的四十万赵军。不过由于战场距离赵国很近,民夫应该不需要后世的三倍数量(补给线更长的宋夏战争,也才需要一倍民夫,而且宋代的后勤效率肯定无法与久经战争考验的秦赵两军相比,而且二者都是地近边境的反击作战。),最多也就是一比一的比例,而其中第二批赵军为的是速战速决,民夫比例应该更低,所以赵军总兵力四十万肯定没有,但二三十万还是有的其中一线部队大概十来万。
而秦军的数量则肯定少得多,因为他们包围的只是赵军的先头部队,能有两三万就顶天了,所以秦军最多十万足矣,并不像很多人想当然以为的有五六十万之多。而赵军之所以那么多人不战而降,是因为主将身死、精锐被歼,秦军又难以战胜(秦王从河东征发的新兵对不辨实情的赵军而言,产生了莫大的心理压力。),粮草还供应不上(赵军缺粮分两种情况,一是赵括率领的先头部队被围断粮,二是国内歉收,向其他国家借粮又没借到,所以主力大队也吃不饱。)。而且当时战败投降远不如后世那么丢脸,大不了变成奴隶,总比白白送死强。毕竟此前的中国历史上公然(这两个字很重要)背信弃义的情形极少见,杀降更是闻所未闻,所以赵军将士最终放弃了抵抗
谁知白起却只是假意受降,解除赵军武装后却突然翻脸,将其几乎全数坑杀,从此中国就领先西方两千多年(西方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进入总体战阶段,而且没过几十年就随着反战思潮的兴起而被舆论所广泛抨击。)进入了残酷无比的总体战时代。而白起所说秦军士卒死者过半,并非是秦国全国兵力损失了一大半,而说的是可以用于远征外国的一线部队,尤其那五千轻兵虽然立下奇功,但自身损失必然也极惨重,而专业的敢死队有多值钱,谁都能够理解。因此,虽然秦国元气未伤,但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二线部队充实到主力部队之中是不能马上形成战斗力的。而盛怒之下的秦王不听劝谏,还是发动了邯郸之战,实际上是拿编制被打乱了的二线部队去进攻赵国,屡攻不下乃至败北、其间还出现秦军少有的全师投降也就可以理解了
值得一提的是,长平之战虽然令白起的军事生涯攀上了巅峰,却对华夏民族造成了长久而难以弥合的伤害,毕竟虽然都说战争可以不择手段,但总还是有些道德底线的。而一旦这些底线被打破,人类在战争中便和禽兽无异。自长平之战白起挟诈(这两个字很重要,因为赵军是主动放下武器的,而白起却欺骗了他们,所以这次杀降比起历史上其他杀降的例子,性质更为恶劣。)杀降以后,中国历朝信义不断贬值,令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疑和防备,而战争的日益残酷(总体战的最大特点),又使得中国人在其后的两千年中遭受了远比西方人多得多的人祸(西方人只不过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就发疯似的反战,而我们却在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远比两次世界大战更加残酷的内外战争。)。而因此而引发的厌战情绪,则令华夏子孙的开拓精神与抵御外侮的能力大幅下降,形成了一副似乎专为遏制中国人而设的多米诺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