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医宋> 第三百八十一章 卫军现状(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八十一章 卫军现状(中)(1 / 2)

第三百八十一章卫军现状(中


其实,要不是赵?对试航的监督标准十分严格,甚至让现役炮舰以实心弹轰击舰体,来测试样品的结构强度,指不定这种超级风帆战舰就顺利下水了,到时候还不知道会害死多少人呢


在这两艘试验性的样品一伤一毁之后,赵?果断暂停了十五万石以上排水量的超巨型风帆战舰项目,因为他虽然不是内行,却已经看出了目前战舰建造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那就是造船材料问题。


中国人心灵手巧、勤劳智慧,但是若论做事的严谨细致,是比不上欧洲人(尤其是日耳曼人)的。拿造船的木料来古代中国,同样一种型号的船只,其建造材料可能千差万别,其结构强度与机械性能自然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而一艘舰船的“硬度”取决于造舰材料中最差的那种,而非是最好的,所以古代中国造舰选材时的随意,是有很大弊端的,虽然船工如果经验丰富,可以部分弥补这个缺陷,但顶级船工也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就算有,人工费也会高很多。而历史上欧洲人在风帆战舰时代,每种对应舰种(准确地说,是每种舰种的每种构件。)所用的木材也是特定的,甚至对年份与产地都有严格要求,再加上西方战舰在设计结构上的优势,因此早在木质帆船时期,海上的炮战中西方舰船对炮击的承受力(抗沉性还是中国帆船强,直到西方人学到了水密隔舱的技术。)就远比中国船只强得多。


既然赵?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自然立刻就下令对其予以纠正,而受此启发,各行各业较精确的质量标准也应运而生,有些由卫王府颁布,有些则由该行业的从业人员自行制定。但即使有了严格的标准,想要造出满载排水量超过七千吨的超巨型帆船,依然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体积越大,对舰体结构强度的要求就越高。七千多吨的排水量,舰体的强度只有达到接近普通钢铁的程度,才能抵御不是一般程度的暴风雨(台风龙卷风什么的就算是钢铁的船舶,也吃不消与敌人的炮击,但对帆船来说,如果用钢铁作为船体建材,那航速就未免太慢了,而且目前大宋生产的钢铁在质量上远不能与赵?记忆中历史上工业**完成以后欧洲的冶金水准相比,因此构件的体积就小不了,而钢铁的比重又那么大,就算还能浮起来,恐怕这种十分勉强的铁船也没有多大的装载量了。而装不了多少东西的铁船,就算再结实,又有什么用呢?


赵?不由感叹材料工业的重要性,事实上这方面即使是在他记忆中的二十一世纪,依然是中国工业各主要部门中最大的短板,与西方相比足有四五十年的差距(发动机方面与西方是一二十年的差距,都已经被反复强调了,而材料工业上落后更多,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与之情况类似的,还是制药方面的剂型研发,也差不多是半个世纪的差距。),好在赵?现在既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及早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就没有任何问题了,毕竟现在的大宋这方面不说领先于世界,至少差距也不算大,而且日子还长着呢


钢铁用不了,就只能继续用木材来建造帆船,但对卫王府直属的几大造船厂而言,即使是采用那些南洋出产的各种珍贵木材(北方出产的松木、杉木等针叶乔木,木质过于松软,用来建造商船尚可,造炮舰的话,根本捱不了几下,而且防火性也差,远没有南洋的硬木好用,也无法保证七千吨规模的船体的结构强度,因为其中虽然也有几种坚硬如钢的铁木,但一来加工难度也水涨船高,二来作为造船材料,光有硬度是不够的(何况硬度太大的话,加工的难度也会剧增。),坚韧与弹性也不可或缺,而同时兼具这些优点的优质造船用材目前还没发现,难道木质帆船的大小根本不可能建造到七千吨的程度吗?


“不对”,赵?明明记得历史上确实出现过排水量超过七千吨的超巨型木质帆船,就算郑和的宝船缺乏准确可靠的实际依据,在工业**前夕的西方,也曾经造出过排水量七千多吨的木质风帆战列舰(虽然也就几艘),而大宋现在的造船技术并不在当时的欧洲之下(考虑到元代百年的大倒退,两宋之交的时候科技水平未必低于明初,造船技术至少也有西方十六世纪的水准,再加上赵?引入的一些近现代概念,与十八世纪的欧洲水准相当,是很正常的。),所以应该没有这么困难才对。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