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一八九章 德国海军战略(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八九章 德国海军战略(七)(1 / 2)

初步设计交给德国海军之后,在德国海军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对其他的设计、参数到没有太大的异议,但装甲太过薄弱,让德国海军确实难以接受,水线装甲带竞然只有150mm厚,这基本就是装甲巡洋舰的水平了。虽然在交流的时候,海军小组也说过,战列巡洋舰就是一种装备了战列舰火炮的大型化装甲巡洋舰,但1艘20000吨级,相当于战列舰极别的军舰,却只有1万吨出头的装甲巡洋舰的防护水平,这怎么也说不过去的。因此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将水线装甲带増加到200mm厚。


对此海军小组给出的解释是:首先战列巡洋舰的特点就是高航速、轻护甲,毕竞战列巡洋舰的对手不是战列舰,而是敌方的战列巡洋舰或装甲巡洋舰,英国建造的战列巡洋舰无敌号的水线装甲带也只有150mm厚,双方的防护基本在同一水平上,那么德国建造的战列巡洋舰自然没有必要安装更厚的装甲,毕竟无敌号的主炮也是战列舰级别的305毫米,除非将装甲厚度增加到战列舰水平的至少280毫米以上,否则将水线装甲带増加到200mm厚,同样防不住敌方战列巡洋舰的火炮,这样做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用,但老实说作用实在不大,而且还会拖累军舰的速度,还不如省下装甲,提升速度。


其次是德国的克努伯装甲质量原本就优于英国的维克斯装甲,同时华东**设计的外飘型侧舷结构可以减少被弹的角度,由其是在远距离交火时,弹道飞行的弧度较大,外飘型的侧舷结构可以有效的降低炮弹的撞击力,因此综合下来,150mm厚的装甲相当于英国180-190mm的装甲厚度了,可以说在和英国的同类军舰相比,已经占有一定的优势。


最后在炮塔、指挥塔、弹药库,动力舱这样重要的局部区域将装甲加厚至250 mm,这己经十分接近战列舰的装甲级别了。在这里华东**实际引入了旧时空的海军条约时期开创的重点防护理念。在海军条约时期时期,甴于军舰的吨位、火力均受限制,因此各国的军舰设计者都绞尽脑汁,在有限的吨位内,制造出最强的军舰,于是发明了重点防护理念,即对军舰的重点部位、区域加强防护,对次重点干脆放弃,省出吨位来加强航速和续航力。


像炮塔、指挥塔、弹药库,动力舱这些位置,都是军舰的致命之处,炮塔被击毁,会削弱军舰的战斗力;指挥塔被击中,有可能将军舰的指挥系统一窝端了;而弹药库中弹是最危险的,一但引发贮存的弹药殉爆,会给军舰造城毁灭性的打击;而击中动力舱,破坏军舰的动力系统,降低速度和机动性,在海战中基本也就九死一生的局面。而除了这些位置之外,其他地方就算是挨几炮,军舰也扛得住,那怕是在水线带中炮,对一艘20000吨级别的军舰来说,也不会伤筋动骨,只要损管得力,根本不会有太大伤损。


基于这些因素,虽然这一型军舰的水线装甲带只有150mm厚,但还是有相当的生存能力,当然是不能和战列舰相比,也绝不算是不堪一击的。


这些解释德国海军部到也能够理解,但在心里上怎么也过不去,毕竟以前德国军舰一向都是注重防御的,现右突然来了个急转,肯定接受了,于是最终经过商议之后,还是决定将水线装甲带増加到180mm厚。


但这一改动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増加了大约800-1000吨的重量,使总吨位肯定要超过原来的20000吨;二是会降低军舰0.5-1节的速度,可能最终的速度达不到27节。除非是在其他地位削减重量,


最后双方协商决定,取消全部的**发射管;将6座双联150毫米副炮,改为4座;将8座双联105毫米速射炮,改为4座双联105毫米速射炮,4座双联88毫米速射炮。这样调整下来,可以减少大约5-600吨的重量,免强可以达到德国提出的技术要求。


其实在主力舰装备**的作用并不大,因为这个时候炮战的距离已远超过了**的射程,而主力舰也不可能冒险靠近敌舰发射**,因此**的作用主要是用在对失去战斗力的敌舰补枪,但主力舰出动,肯定会有随行的护航军舰,这些军舰上装备的**也可以干这种活,而且还比主力舰干得更好。当然这又涉及到怎么算人头、计战绩的问题,不过这和军舰的建造无关。


当然这样调整之后,副炮的火力肯定是被削弱了,不过军舰的战斗力主要是看主炮,由其是主力舰,都是比拼主炮,副炮的作用只是对主炮的补充,以及在一些低强度的战斗中使用,或者是对付抵近施放**的小型军舰,因此对军舰的整体战斗力的影响并不大。


初步设计就这样确定下来,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深化的设计图纸,以及和各种载荷、负荷、力矩、承力等数据的计算,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由其是在这个没有机算机制图的年代,完全要靠人的手工绘制完成,而且有时候只要是有一条线画错了,整张图纸也就基本作废了,因此仅靠海军小组的几个人当然是无法完成的,好在是这样的绘图员在德国有的是,海军小组只用给他们提供指导,动动说就行,绘图的事情全部交给徳国的绘图员来完成。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