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汉冠> 第十四章 王生选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四章 王生选才(2 / 2)

可惜在这个时候,科举制没有土壤,不然的话,比之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然是要好太多了。


王生是学历史的,自然没有如常人一般对科举制有偏见。


实际上,科举制是利大于弊的。


要评价科举制度功过,自然需要了解科举制度形成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


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


到了东周,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


这个制度开始初衷的改变察举制的劣势支出,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也即是说,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的一系列人才选拔制度,尽管经过多次改良,,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仍在于“不公平”。


尽管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但从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形式上说,则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这种平等择优的竞争方式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其实后世的高考,又何尝不是科举制演变过来的,都是国家机器统一考试。


至于科举制的很多黑点,其实都是不存在的。


譬如说科举无法选拔真才。


其实这一点已经不仅仅是对于科举的怀疑,而是对于所有考试的。


甚至是后世的高考制度。


有些人认为考试使得人才发展单一化,压榨了人的创造性,甚至认为科举考试腐蚀读书人,使读书人沦落。


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失意之人。


所谓之屁股决定脑袋。


往往将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范进、孔乙己当成科举人物的代表,以为科举制造就的都是这种类型的腐儒。


却忽略了大量真实的杰出的科举人才。


事实上,据统计,隋唐五代至清代及近代作家共六百零二名,其中进士和举人等出身者共三百四十一名,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六点六,而且这还不包括秀才一级的科举中式者。


因此,可以说中国帝制时代后期多数文学家是科举出身者。


还有人说,科举造成中国科技落后。


这更是无稽之谈。


在探讨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时,将主要矛头对准科举是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但这种说法过于笼统而缺乏具体分析。


唐宋两代重视科举,尤其是宋代科举地位崇高,是一千三百年中国科举史上最为重视科举的时期之一,而当时中国科技却远远领先于西方。


简单将科技落后归咎于科举显然是不能够的。


事实上,中国科技的落后是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中国人向来重治术轻技术,并且科学研究还会受到各种限制。


举天文的例子来讲,从晋到明,一直禁止私藏天文书籍,禁止私自研究天文,这种种限制,无疑会阻碍科技的发展。


并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宏观而忽视微观,治学之士偏重抽象而忽视具象。


举绘画的例子,中国的山水画只以浓淡不同来表现山川的远近,而没有人将房屋等建筑用明暗对比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出来,并且讲究心领神会的意境。


而西洋画则注重明暗对比、色彩搭配等具体绘画技巧。


当然,科技止步,资本主义萌芽失败,或许与明亡满清入关也有很大的关系。


至于也有很多人说考试作弊说明科举制黑暗,妇女无权参加科举,因此科举制很不平等,科举导致官场腐败,那更是更加的无稽之谈了。


高考也有人作弊,但谁说高考黑暗?


妇女无权科举,那是因为古代女子地位低,乃是女拳鞭长莫及之处,至于腐败问题,便没有科举制,中国官场照样腐败。


一个制度,既然能存在这么多年,自然是有他的优点的。


存在即合理。


“主公。”


就在王生思索的时候,张宾也是过来了。


“主公,这些士子,恐怕没有几个大才罢。”


他方才巡视了一边,没有见到哪个是神韵出色的。


以貌取人当然是不对的,但是渊博者,举手投足之间,皆有不凡之处。


很可惜,这些东西他都是没有看到的。


“莫要太快定断,得看他们的论赋如何。”


明经科。


这些人会写出什么东西呢?


王生倒是有些好奇的。


“这个...”


张宾张了张嘴,似乎想问问题,王生马上看出了张宾想要表达的意思。


“明日便是策问三道,专问国事,一是异族人,而是诸王,三是益州。”


“明经明经,能通过者,自是有些真才实干的,他们回答这三个问题,说不定有不同的见解。”


王生自然是在搜罗人才,同时也可以获得其他的人看法见解。


所谓之一举两得之事。


张宾的眼睛就更亮了。


“不知,此种选人法,为何名?”


“之前有察举,这便叫科举。以各科举才。”


“好名字。”


张宾重重点头,只是刚起来的兴致,马上被现实淹没了。


这科举,恐怕也只能收拢这些寒门士子了。


至于更多的作用,恐怕是没有了。


一个时辰很快过去。


没过多久,士子们被安排到厢房歇息。


王生则是得到这些人的论赋了。


金谷园大,也是有好处的,好处便在于安排这多人,丝毫不显得勉强。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