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明优秀青年> 第二百五十二章 普及教育也是老大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五十二章 普及教育也是老大难(2 / 2)

当然,中原王朝向来就有一个毛病。


其他的民族历史上,面对洪水的时候是祈祷神灵,而中原王朝的百姓是自己治水。


其他的民族历史上,活不下去的时候大多是期待来生或者祈求神灵,而中原王朝的百姓大多是选择干翻皇帝。


竹简和丝绸的成本高,我们就造纸,雕版的成本高,我们就折腾活字印刷术。


没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哪怕花上几百年的时间去解决,该解决的问题都照样给它解决掉。


唯独有一个问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起码在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极大的丰富之前,这个问题是没办法解决的。


穷。


对于普通的平民百姓来说,让娃子进学读书,就意味着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就算是再小的孩子,割草之类的活计总是能做的吧?


多一个劳动力,家里的地就能多耕种一分,就能多收几斤粮食。


而很多时候,这几斤粮食往往就是一家人能否活下去的关键。


所以,这些人往往会集全家之力,供一个孩子读书,就盼着这个孩子能出人头地,以后再带动着其他的兄弟们一起发家致富,让后人有更多读书的机会。


从某些方面来讲,这种观念倒是和后世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很相似,最起码也是一种最为稳妥的做法。


包括后世,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农村里照样有很多家里生了几个孩子却只供老大或者老幺去读书,其他几个孩子去打工的情况出现。


但是即墨的情况和后世不同,和大明其他州县的情况也不同。


首先,朱老四把所有的民赋民税全免了,尽管很多地方的士绅悄然的把朱老四免去的这部分赋税又加在了租子里,但是即墨县,或者说整个山东,现在又哪里还有什么士绅的存在?


其次,现在工地上面上工的这些青壮都有工钱可拿,而等到鸭蛋生意开始走上正轨之后,这些百姓光是靠着养鸭子卖鸭蛋都能发家致富。


也就是说,即墨的百姓家里并不缺钱,也不缺那些几岁的孩子做为劳动力,所差的,仅仅是这些人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


真正需要杨少峰来解决的,其实就是这些百姓的观念问题。


而更重要的,是怎么能让这些百姓同意让女娃读书。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狗屁倒灶的说法,那些士绅勋贵们嗤之以鼻,民间百姓却深信不疑。


因为士绅勋贵们知道让女孩子读书的好处,但是百姓们不知道,或者知道,但是不愿意承认,宁肯当做自己不知道——让女孩子多织两匹布卖钱,它花着还烫手吗?


最主要的是,这时候的民间普遍有一种看法,这种看法甚至延续到了几百年之后的种花家:女孩子读书不读书的,最后都要嫁到别人家去,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


这两个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在杨家庄子,杨少峰就是天,杨少峰就是地,而且杨家庄子并不大,杨少峰只要把女娃子读书的好处跟庄户们说明白,那庄户们纵然心有不满,却也不会反对杨少峰的决定。


而即墨县和杨家庄子能一样么?杨家庄子才多少户人家,即墨县又有多少户人家?人家就是不愿意让女娃子去读书,杨少峰又能怎么样?


“头疼,”恨恨的将《左传》扔到一边,杨少峰忍不住抱怨起来:“都是惯出来的臭毛病,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杨某人是多好的脾气,居然被这些百姓欺负成这般模样!”


“难道不是么?”


朱瞻基手里拿着一本《儒林外史》,淡定无比的翻了一页之后又接着说道:“早就跟你说过,你让所有男娃子都读书的事儿本来就不太好办,现在你还想让女娃子去读书,那还能容易得了?”


杨少峰呸了一声道:“明明就是为了他们好!让女娃子读书是好事儿,这个道理我在杨家庄子说过,你也是知道的?”


“我知道,但是老百姓不知道,而且他们也不太在乎这事儿。”


朱瞻基道:“最重要的是,杨家庄子你说了算,即墨虽然也是你说了算,但是毕竟不像杨家庄子,这事儿且有的烦了。”


杨少峰恨恨的道:“要不然我就给他们加税?以后谁家有一个娃子不读书,不管是男娃女娃,我就收他们的教育资源税,罚死他们!”


“你傻了吧?”朱瞻基忍不住嘲讽道:“皇爷爷免了民赋民税,你再加收?是不是傻?那些御史言官能放过你?”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