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现代都市>龙啸大明> 第二九三章 內政外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九三章 內政外扩(1 / 2)

在送别了郑成功和陈永华率领着船队离开了南京,扬帆出发以后,商毅也回到皇宫里,开始思考帝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帝国国内的各种囯家政治制度都已经建立起来,而且开海通商,扶植手工业,重视格物致用之学的发展道路也已经确定下来,虽然说现在新制度影响的范围并不大,也还没有对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发生根本性的结构改变,但在东南沿海地区,却己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在逐渐的发展,只要国家政权的结构不发生变化,就会慢慢的向全国扩展。因此在这些方面,商毅也基本可以放心。


而下一步是就制定各种细节的规则,如各种税率、各行业的规范、官员的晋升、考核制度,各种职称的评定,各种法律法规等等,虽然说这些事情并不是能在短时间內完成,但总体来说,在国家内政方面,大体的方针、政策都已经确定下来,只是沿着制定好的方向前进就行了。


现在真正要考虑的,是帝国的对外政策,主要就是帝国对外的领土扩张,以及还有没有收复的地区。当然这也是早就在商毅的计划之中,国家稳定下来之后,就向在大陆和海洋两个方面展开领土扩张,在大陆方面,首先是要收复新疆、青海、西藏这些地区,虽然在这个时代,这些地区其实并不完全属于中国,但在商毅的观念里,廷就是中国的领土,因此必需收复回来。而随后,就是外蒙、外兴安岭、东西伯利亚、甚致是安南等地。


而在海外就是全面确立中国在南中国海域内的霸权地位,到并不一定要将海外诸岛都纳入中国的版图范围,但一定安在爪哇群岛、婆夷州(加里曼舟岛)和马来半岛地区建立中国的殖民地,将中国的力量全面布置在南中国海域内,排挤欧州的势力,把南中国海彻底变成中国的内海,当然还包括东方的日本也要征服,然后再向更远的澳州、非州、美州进行扩张,把中华帝国的殖民地扩大到全球。只有这样,才算是全面参与全球的大航海竞争,并且完全溶入到国际行列中。


但对外扩张,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局势,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现在帝国刚刚成立,虽然和另一时空里天朝建国时的一个大烂摊孑相比,确实要好得多,但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国內问题,想要等国内问题全都解决,估计二十年都不够,因为现在国內面临的,是一个全方位的体制改变,所要的时间甚致可能要以百年来计算,因此只能內政外扩,齐头并进。是实上这个时代的欧州国家基本也都是釆用的这种方式,国内国外,双管齐下。


不过这一样,帝国对外扩展的进程,也只能一步一步来,不能全面展开,先选重要的,再选次要的,那么摆在商毅面前的问题是,陆地和海外,到底那一个更优先。


从传统的角度来说,中国历来都是一个陆地国家,这一点是在任何时侯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最理想的秩序当然应该是先把陆地上的事情解决完,然后再一心一意的像海洋发展,至少也应该把在商毅看来,最好是先把那么应该是属于中国的领土都收复之后,再向海外扩张。


但现在面临的局面却是在陆地上的事情到是可以先等等,并不用急于发动收复战争,因为无论是新疆、青海、西藏现在都没有与中华帝国为敌的意图,而且这些地区都曾向中国王朝表示过臣服,因此和中国汉放的关糸非常近密,也未必需要发动全面战争,可以通过谈判为主,军事为辅的手段,慢慢收复这些地区。这样的好处就在于,一但谈成了,反叛的机率就不大,而缺点就是需要时间。


而在海外,现在中国与荷兰之间的矛盾已经完全激化,可以说战争几乎就是迫在眉睫,同时荷兰封锁马六甲海峡,也开始影响到了帝国的海外利益,除非是中华帝国主动退当,再次向荷兰开放贸易来往。或者立刻出兵,驱逐荷兰在亚州的势力,独霸南中国海地区。


商毅当然不会愿意向荷兰退让,但马上发动对荷兰的战争,是否可行,而且战争打到那一步为止?是仅仅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迫使他们开放马六曱海峡的封锁,还是彻底击溃荷兰在亚州的势力?同时这是否就表示帝国的对外政策是先海洋,后內陆?因为这是关系到中华帝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秩序,也需要认真的思考。


同时商毅还考虑到,现在不同于以前了,自已可以一言九鼎,言出法随,在建立了国会之后,虽然是走向近代的**制度,但实际也等于是给自己加上了一道限禁,不能再想怎么就怎样,因此想对巴达维亚发动战争,必须要得到国会的通过才行。商毅当然不会轻易的打破自己定下来的规据,那么国会能否通过发动海战争的提案,也是未知,当然想让提案通过国会的表决,商毅还是有许多办法的,但首先应该确定的是,该不该对荷兰开战。


在这种有关国家发展宏观大局层面上的事情,叶瑶瑱和紫玲珑受历史的历限,这方面的能力就十分有限了,能够给商毅提供的参考意见并不多,因此商毅也考虑,是不是应该招开内阁会议,和内阁成员一起商议一下。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