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出使西域十年的张骞终于在元朔元年踏上归途时,又被匈奴所俘虏。
其实为了避开匈奴的控制区,张骞已经和甘父商量后,改变了回程路线。他们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遇上匈奴人。
他们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鄯善,进入羌人地区。
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
他们遇上了巡逻的匈奴骑兵,又被搜出了符节。立时就被送到了匈奴王庭,严密地看守起来。
而被张骞牵肠挂肚的千里之外的大汉,却是一片晴色。
李广带兵及时驰援了渔阳,渔阳被守住了,前世城破后匈奴人杀戮满城的惨剧终于没有发生。
消息传到长安,阿娇欣喜之下几乎忍不住泪水。
这一段时间,她总是心悬在渔阳,忧心不已。就连椒房殿中的那些龌龊倒还让了一步,说到底也就是阿娇已经模模糊糊地猜到了真相,只是等待刀切切实实地落下来。
刘彻亦是欣然,当即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把匈奴进攻性可能更大的右北平交给了李广,历史再度在跑偏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
这多少让阿娇有些无奈又恼火,她总有一种重重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似乎无论她再怎么努力,历史也不会改变太多,它还是规规矩矩地朝着写好的方向跑去。
但阿娇不预备认命,她已经改变了太多太多。
她目光温柔,望着榻上坐着玩耍的儿女满心都是柔软。
暠儿和璟儿半岁就能坐,开始用稚嫩的乳牙吃些蔬菜瓜果。
到了七个月的时候,已经能清清楚楚地说些话了。
两个孩子最先说的都是“母后”,其次就是“父皇”。
但孩子一般开始说话都是叠音词,或者是单字词。能完整地叫出“父皇”和“母后”的时候很少,大部分都是“后,后——”地叫阿娇,到了刘彻那就是“浮浮”,好几次都差点把馆陶的肚子笑破。
不过,也有例外。
璟儿能清晰地说出“给我”,自从能说话后,她就很少哭闹,开始了各种“给我”。
看到喜欢的花时,“给我——”
看到母后戴了她喜欢的什么首饰,“给我——”
看到父皇抱了哥哥没有抱她,“给我——”
看到午膳有她最喜欢的鸡蛋羹时,“给我——”
当小小的她发现“给我”这两个字几乎是无往不利时,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两个字。
弄的平阳好一段时间没来,再进来和阿娇说说话时,就被璟儿的“给我——给我——”逗的前仰后翻。
她直说这真是天生就是长公主的架子十足呢,长大了还得了?
笑过后平阳到底忍不住叹息,“这兄妹俩真是太可爱了,每每和母后学了他们的嘴回去,她老人家都叫我再说点再说点——”
说到这,忽地望见阿娇漠然的脸色便戛然而止。她打着哈哈,讪笑着把这话揭过去了。
阿娇不喜欢别人念叨这些,上次修成君没有眼色非逼着阿娇表态被阿娇刺的跟王太后直哭。说自己到底不是真正的金枝玉叶,皇后瞧不上她这样的大姑子。
平阳估摸着她又是想在母后跟前上皇后的眼药,就差没说出您如今还在,皇后就不把我们当人看了。
没成想,母后没有接话茬,只做没有听到。
母后自己尚且如此,只怕也是理亏。
平阳若是非要掺和在里头为母后说话,非但要讨阿娇的嫌,就是连母后也不会谢她。
她便止了话头,拿些别的无关紧要的事情说起来。
但是如此几次后,平阳到底受不了了。她和修成君不一样,她是由王太后亲手带大的,感情深厚。
平阳明白和阿娇说没有用,便特意寻了刘彻去说。她作为长姐,难得地求幼弟一回。“这暠儿和璟儿眼看着就要一岁了,母后还一面都没有见过。你一向是最孝顺她老人家的,这是怎么了?”
刘彻瞟了眼平阳,良久后才淡淡地说:“谁也没有拦着母后去看啊?”
平阳气极,话中禁不住有了些火气。“母后到底是长辈——再说了——”她狐疑地看着自小就没有多少弟弟样子的幼弟,“这中间到底瞒着我什么事?”
这话终于引来了御座上的天子眼眸中寒光一闪,平阳却好似没有看到,仍自顾自地往下说着:“就是再大的事,你要和母后怄气,又还能怄多久?等以后后悔的不还是你自己啊,阿彘——”
或许是大姐话中的温情脉脉或多或少地打动了天子一二,他终于从案牍间仰起头,态度耐心了许多,不再敷衍大姐。但说出的话,还是叫人气结。“我说了,没人不让母后看,是她自己不去。”
平阳既然说都说到这了,便索性说的更敞亮了。“阿彘,到底是什么事?什么大事?能让亲生mǔ_zǐ 间都疏远至此——”
有些秘密,是永远都不知道的为好。
天子想起生下来就死了的长子,想起阿娇回宫后在椒房殿的那些小动作,心头恍如压了沉甸甸的千斤巨石,只觉得憋屈的没处发泄。他摆了摆手,已经不想和大姐说话。“你下去吧,朕现在不想说这些。”
平阳欲言又止地看了刘彻一眼,他却已经重新提笔埋首在厚厚的奏折中间,再也不抬头看她一眼。
这个弟弟从小就是这样,聪慧的吓人,早熟的也是吓人。便是她,也没有得到过他的依赖和撒娇。几姐妹平时都有些怕他,笑说他倒有些像兄长了。
是以,平阳见了刘彻这番姿态,也不敢多劝。只得起身行礼后转身退了出去,她到了门口时禁不住停下来回头看了刘彻一眼才下定决心般地大步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