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鼎做出伏击敌军的决定后,一面立即派人回信州将最新得到的消息传递回去,一面迅速开始为伏击敌军做准备。
从建阳到建州,这一路的地势较为险峻,许多地方都会经过丛林,所以要找到伏击敌军的地方是比较容易的。
唯一需要顾虑的是,敌军毕竟对当地地形更加熟悉,谁也不会知道敌军会不会为了隐秘行军而故意走小路。
若是敌军走小路的话,那么他们做出的伏击就要落空了。
所以李承鼎迅速召来向他们投降的建阳守将,向他询问当地有没有小路。
“将军是说从建州到建阳的小路?这个自然是有的,不过这条路比大路更加险要,一般人都不会走这条路。敌军若是知道这条小路,想必同时也会知道这条路的不好走。所以末将以为敌军即便前来突袭,也不会选择走这条小路!”
那个降将名为刘奎喜,乃是建阳本地人,对这里的地形极为熟悉。
在投靠了吴军之后,他自然是一心为吴军考虑。
李承鼎听了之后不由得皱眉,若是真的如此的话,要判断敌军会从哪条道路前来就很难了。
他们既不知道敌军的统兵将领是谁,也不知道对方会派来多少兵力,想要做出判断是极为困难的。
不过随之,李承鼎又笑了起来。
从道理上讲,敌军前来突袭不可能将两万人全部派过来,最多其中的一部分兵力。
这样一来,只要将建阳的守卫做好,保证有足够的守备力量,那么即便他们伏击敌军失败了也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换言之,他们其实是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
想到这,李承鼎决定将伏击点设立在小路之上。
这样一来,若是敌军走小路,自然会遭到他们伏击;若是敌军走大路,避开了他们的伏击,并且抵达建阳城下,他们也能迅速返回,与城中守军里应外合,夹击敌军。
总之,这个安排是只有好处没有什么害处的。
不久,李承鼎留下一千人,与投降他们的建阳守军一同守城,他自己则亲自统领其余两千吴军沿着小路开始设伏。
就在李承鼎他们做好伏击准备不久,一支五千人的jūn_duì 便沿着小路向建阳赶来。
这支jūn_duì 正是由王延禀亲自统领,他们在控制了建州局势之后便迅速出击,想要以最快速度突袭建阳。
为了保证他们离开后建州的局势不会出问题,王延禀在离开前下令将陈陶等依旧忠于王审知的将领全部处死,而那些投靠他的降将则被强迫来行刑。
通过这种立投名状的办法,总算是大致上保证了对建州的掌控。
“将军,前面不远就要到建阳了,想必敌军对我军的到来应该没有什么防备,只是不知道吴军的警惕心会不会也和陈陶一样差?”伸手为王延禀拨开一条树枝后,副将陈铭脸色轻松的问道。
这条小路兵不宽,许多地方都只能让两三个人并肩而行,而且因为树木太茂盛的缘故,马匹根本难以在这里行走。
“吴军?应该不会像陈陶那样好对付吧?”王延禀皱眉说道。
在成功掌控建州之后,王延禀立即便按照之前与王延均的约定,开始自称建州刺史。
不过相比于“王使君”这个称呼,王延禀却更加愿意其他人称他为将军。
战场上的胜利总是最能鼓舞士气的方式,当初从福州出兵之时,王延禀手下部将们各个都脸色凝重,不知道未来究竟会如何。
不过经过了成功突袭建州的一战后,众将的心气顿时提高不少,很多人都开始认真思考突袭吴军的可能性来。
都说吴军如何如何的强大,但是大家都是一样的人,都吃一样的饭,说一样的话,在真正见识过吴军的强大之前,又有多少人会真的相信呢?最多他们觉得吴军也就比他们强上一点而已。
至少王延禀和眼前的副将陈铭就是这样觉得的,不然他们也不会有挑战吴军的想法和勇气。
“或许吴军要强大一些,不过只要我军突袭成功,还是有机会击败他们的!”王延禀轻声说着,接着他又略有些担忧的道:“好了,对付吴军的事情还是等到以后再说吧!前些天我军袭破建州时,竟然让一些溃兵趁乱逃出去了,也不知道会不会让建阳这边有了准备。”
“将军放心就是,那几个逃出去的溃兵,也不一定就是往建阳这边来的,或许他们直接回家当了逃兵呢?”陈铭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