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生于1871> 第八章 白龙鱼服(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章 白龙鱼服(5)(2 / 2)

“是!人亡阵地也不亡!”黄成涌再次立正敬礼。


离开青岛山,载湉等人骑马进入海军基地。这里已经建成了两个中小型码头和船坞,另外两个大型船坞和码头则正在建设中。


是的,在载湉的计划中,青岛港除了将成为海军基地,而且还将成为造船基地。


之所以要在这里建设一个造船基地,完全是因为大清当前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逼迫的。


到光绪二十三年为止,经过长达十二年的努力,中国现已拥有广州、福建、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威海、天津、旅顺九个造船基地。


但这中间,南京、武汉、重庆三个基地仅能制造千吨以下的小型船舶,这是受到当前的技术能力——主要是技术人员不足——和长江水道的通航能力制约的。


不过这三个船厂目前正在提高造船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即可制造三千吨以下船舶。


另外威海、旅顺船厂虽然拥有深水码头和大型船坞,但主要是用来维修、维护军舰,而不是建造军舰的。不过迫于发展海军的需要,现在清政府也在开发大连港,兴建新的造船基地。


这样一来,真正能够建造大型船舶的,仅有广州、福建、上海和天津四个地方。


这四个地方,广州、福建距离中枢太过遥远,而且福建马尾船厂受水文条件限制,无法建造万吨级大型船只,福建厦门船厂则是法国人的船厂。


上海虽然有一个大型船厂江南造船厂拥有可以建造万吨级船舶的先天优势,但是和广州一样,这些地方都被洋人控制在手中。向中日战争中还好,英国人当时是大清的准盟友,所以船厂、港口随便用。但一旦是和其它列强开战呢?比如当年的中法战争,英国人就不允许大清使用上海的港口码头。


在目前中国还不具备和英国撕破脸的情况下,这样的深水港再好,也不值得去发展。


天津也是一样。但天津毕竟距离北京很近,列强多少要顾虑一些,所以载湉首先发展的就是天津港。那么回过头来看,北方适合发展深水码头和大型造船厂的,就剩大连和青岛了。


而天津、大连、青岛三个地方,也正是清政府规划的三个核心港口城市!


在新落成的青岛造船厂一号车间,载湉亲切会见了造船厂的数十位科技工作者和技术工人。


这个一号车间,其实才是载湉来青岛的主要目的。因为,这里是中国第一个潜艇建造车间。


潜艇被誉为‘弱国海军最好的进攻武器’,这在现代社会,可能已经是尽人皆知了。但是在十九世纪末的世界,潜艇这种军事力量,其进攻或者防御能力还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因为这个时候的潜艇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作战能力。


中国人建造潜艇也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光绪六年,一名叫陈真的捐班道员提出建造这种‘能在水下行走的船’。他先进行了图纸设计,并吁请清政府大员予以支持。还表示愿以合同保证,若建成后经过试验证明不适用,工时费分文不取,所用材料照价赔偿。


陈道员的建议得到了李鸿章的首肯——反正不用花钱——当时李鸿章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而且对这种新奇的东西十分感兴趣。于是,1880年夏天,陈真的潜艇在天津机器局开始施工。


这项工程当时是在绝对保密的条件下进行的。陈道员亲率10余名工匠,在机器局院内围起围墙,围墙内外,戒备森严。然后他采购木材铁皮,动工兴建。经过整整一个夏天的施工,这艘“水下机船”建成完工。


据事后北洋有关的记载,它“式如橄榄,上有水标及吸水机,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落千丈尺。要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


1880年9月18日,正值中秋节,这艘“水下机船”在海河内进行了试航。据记载:船半浮水面航行,灵捷异常,颇为合用;沉入水下,水标仍浮出水面尺许,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雷无不如意……。


不过可惜,随着之后宫闱之间变化叠生,慈安、慈禧两宫太后陆续暴毙,再也没有人关注这个‘奇技yín 巧‘的东西了。这艘试验成功的潜艇没有正式使用或继续研究,陈真也从此销声匿迹了。


直到中法战争结束后,因为光绪帝表现出对潜艇极大的兴趣,李鸿章才忽然想起这么个人了。然后发动全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重新找到陈真,此时,他却在万里之外的美国。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