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清政府卖给奥匈帝国海军的战舰其中的两艘,正是从对马海战中俘获的俄国战列舰。在尼古拉二世的心中,这两艘战舰应该还属于俄罗斯帝国。而尤其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清政府居然还将它们卖给了奥匈帝国。要知道,奥匈帝国现在正在因为巴尔干问题而和俄国展开军事对峙。这样两艘买回来就可以入役的战列舰无疑会让俄国在黑海的处境雪上加霜。
事实上,奥匈帝国愿意购买中国的三艘战舰——除了俘获俄国舰队的‘佩利斯维特’号和‘列特维赞’号外,另外一艘是比较老的‘齐桓公’号——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就是为了磕碜磕碜俄国人。奥匈帝国的确对大清在本次对俄战争中的表现很感兴趣,甚至表示愿意和中国携手对抗俄国,但拥有完备工业体系的奥匈帝国还不至于向清政府购买军舰。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奥匈帝国原本只想买俄国最初被俘获的那两艘战舰,但清政府表示要么就买一新一旧,要么就买两新一旧,否则不卖。
你把新的都买走了,我剩旧的咋处理?
奥匈帝国一想也有道理,况且俄国在黑海的战舰也不怎么样,‘齐桓公’号也没怎么落伍,所以一咬牙也就买了。
说回俄国人。在得到清政府出售战舰之后,尼古拉二世做出了一个决定,向远东增兵。虽然西伯利亚大铁路只修到了克利斯亚诺尔斯克州,但这并不妨碍沙皇陛下做出决定,于是,五万人的现役部队被通过铁路运送到了克利斯亚诺尔斯克,到达这里后,他们需要利用畜力继续东进约两千公里,才能到达赤塔州。
另外,尼古拉二世还命令海军加快在船台上的五艘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并计划向法国和美国追加两艘战列舰。
所以说近亲结婚害死人呢。你看看欧洲这些个皇帝,一个比一个逗比。都被打成这样了,还得瑟。
当俄国人的小动作传到北京后,载湉只是笑笑便将这一情报扔到了一边。现在载湉关心的是赶紧把铁路建好。
于是俄国人增兵,中国人修铁路;俄国人造军舰,中国人修铁路。俄国人说我们没有战败,所以被中国jūn_duì 占领的土地必须重新拿回,中国人理都不理,还是埋头修铁路。
继美国之后,另一个被触动的就是英国。
在获得对俄海战的胜利后,大清龙旗舰队的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通过俘获战舰,中国人一下子多了近十万吨的水面力量,这其中包括三艘战列舰——‘佩利斯维特’号、‘波尔塔瓦’号和海参崴战役俘获的‘列特维赞’号,还有四艘装甲舰和十几艘二等、三等巡洋舰。
于是大清海军的战列舰一下子变成了七艘,而排水量六千吨以上的装甲舰则有了十艘之多。除此之外,清政府还向英国采购了两艘最新型的战列舰。根据合约,这两艘战列舰原本应该在今年晚些时候和明年年中交付。
根据光绪二十一年的造舰计划,清政府将在1895-1904这十年间,分别向英国购买六艘战列舰、向其他国家购买六艘装甲巡洋舰并自行建造两艘战列舰和四艘装甲巡洋舰。自此期间,还会有两艘战列舰和两艘装甲巡洋舰退役或者出售,以保持其《上海协定》中规定的舰队规模。不过因为中俄战争,此时大清舰队的规模已经超出了计划,如果这时候英国政府继续按照合约向清政府交付两艘战列舰。那么在远东大清舰队的实力将超过英、法、俄、德四国的总和。
原本英国人还在考虑要如何限制一下清政府的海军,比如延迟两艘军舰的交付时间,或者设法让俄国能够赎回自己的一部分军舰。没想到中国人竟然主动的通过出售战舰这一方式来缩小自己的舰队。
龙旗舰队之所以会大规模的向外出售现役一线战舰,除了来自外部的压力,当然也有自己的考虑。
对马海峡和南洋的两次海战,龙旗舰队的指挥官们发现几个可能会在未来影响海战的核心问题。
第一是‘刺客’的使用。
两次海战,充分说明了在复杂环境下,潜艇部队在海战中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近海防御作战中,简直是无敌的利器,使用得当,甚至可以产生超过主力战列舰的作用。而大清的海域恰好非常适合潜艇部队的发挥,比如在南洋,只要用潜艇封锁住马六甲海峡,几乎就能断了敌国舰队的生路。
第二是主力舰的航速、装甲厚度和主炮。在海战中,这三个方面将决定一艘主力舰的生存能力,而主力舰的生存能力则决定着一场海战的胜负。从和俄国海军的交手可以看出,仅仅几年前的主力舰,在今天的海战中就已经暴露出了在航速、防护和主炮射程、射速方面的不足,那么也就是说,现在还能保持领先的战列舰,也许五年后就已经是完全落后的了。
基于以上两点,载湉专门对海军未来五年的发展做了新的指示,即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潜艇部队的建设,大力发展水下攻击的能力。开发具有更强作战能力的潜艇和更远攻击能力的鱼雷武器。另一方面,要开始设计、建造新一极的主力舰,并要求在航速、防护和舰炮性能三个方面普遍提升百分之三十。
而不论是实现上诉两点的任何一项,都涉及到大笔的研发经费。所以一方面从财政需求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考虑现有舰船在未来的适用性的下降,再加上没有了俄国这个威胁后,两三年内大清基本不会再面临来自海上的威胁了,所以清政府才会做出出售现役主力战舰的决定。
这既可以给现在的舰队瘦身,为将来补充新舰预留空间,同时还能收回资金,弥补财政缺口;对国际环境来说,还能传递善意,降低其他强国对我们的敌意,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9月,俄国加紧建造新的战列舰并计划从法国和美国人手中采购战舰的消息传来。原本计划对大清海军加以约束的英国人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决定尽快向清政府交付原本两年前就订购的两艘新型战列舰。
10月,美国共和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塔夫脱访问中国,就中美两国对太平洋未来的发展展开磋商。不过鉴于塔夫脱目前的地位,这一次的交流只是试探性的接触。尽管如此,载湉还是示意总理衙门对塔夫脱做出了暗示:两国海军总吨位比例可以按照10:8的比例,甚至在谈判中还可以将这个比例有下调的空间。
但是让载湉失望的是,罗斯福依旧选择了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