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日月当空照中华> 第七十六章 练兵之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六章 练兵之法(2 / 2)

崇祯皇帝需要的是速成法。首先要有一个专门使流民青壮去掉流民习气,而成为一名战士的场所。这就是涿州的新军预备大营,将来这里要成为新军所有士卒完成基本训练的地方,成为一个类似流水线一样的士兵工厂,一个流民青壮招募进去,三个月或者六个月之后,出来的就是一名具有相当纪律观念和战术素养的新军士卒。在这里,不需要学习复杂的阵法,不需要掌握专业的技巧,需要反复训练的只有两项,就是体能和纪律。


训练体能,也不需要太复杂的东西,就是奔跑,规定的时间内跑完规定的里程就好。纪律则要靠队列和军棍。在崇祯皇帝的设想中,新军将来是装备大量火枪的,先期是大明如今比较普遍的火绳枪,但是下一步逐渐要准备前装燧发滑膛枪,也许将来有一天还会装备上后装燧发线膛枪。


不管是装备什么火枪,在新军之中火枪兵将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而队列训练对于一支火枪兵来说,当然是至关重要的。


即便是一开始新军采取冷热兵器混合的模式,队列也依然重要,比如像石柱白杆兵那样的长枪大阵,对士兵的要求虽然不多,但是其队列素养和纪律观念绝对是决定性的。


崇祯皇帝想要参照的,是如今这个时代欧战人的战法。十七世纪初期的欧洲,也是出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时代,其中最经典的战法,是由西班牙人在十六世纪晚期发明的长枪方阵。一个标准的长枪方阵,约有三千人,主要有两个兵种来组成,一个是长枪兵,一个火枪兵。


长枪兵手持三四米长的长枪,有点类似于古代中国人所传说的“丈八长矛”。一个三千人的长枪方阵,长枪兵约有两千人,他们是长枪方阵的主力。火枪兵约一千人,主要是为长枪方阵的两翼提供保护。


这个时代的火枪兵,即使在欧洲,也都是火绳枪手。他们分布在长枪方阵的四角,掩护方阵的两翼。最初的时候,一个长枪方阵还配有剑盾兵,一手持巨盾,一手握剑,在敌人使用弓箭的时候,或者敌人冲到跟前的时候,为长枪手提供近身的保护。


但到了后来,火绳枪的性能有了大幅度改进以后,近战的防护就改由更多的火绳枪手来提供了,于是剑盾兵或者刀盾兵就消失了。


但是对大明jūn_duì 来说,因为将来面临的敌人,是装备了大量弓手并且精通骑射的八旗兵,所以刀盾手或者剑盾兵这个兵种还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车炮营,骑兵营,都是需要的,这是进攻的利器。长枪方阵的作用,更多的在于防守。骑兵、炮兵则主要用于进攻。但是这种更进一步的训练计划,则不是涿州的新军预备大营能够考虑的了。他们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三个月炼狱一般的训练,将一个农夫,转变为一个能听懂军令并绝对服从的士卒。


所以现在,崇祯皇帝需要考虑的,就是为新军大营的训练,提供一个基本的操典。崇祯皇帝把编写新军操典这个任务,交给了孙承宗。


二月初五的大朝会结束之后,崇祯皇帝召来了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孙承宗,以及在军机处办事的孙元化、茅元仪,同时通过徐光启、孙元化,招来了对西班牙方阵比较熟悉的西班牙耶稣会传教士庞迪峨,以及对如今欧洲jūn_duì 战法有所了解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和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


崇祯皇帝先是当众问了庞迪峨等人,关于欧洲长枪方阵战法的情况,听完庞迪峨、汤若望、熊三拔的解说,然后讲了讲自己的一些想法,对此,在座的几个传教士都是十分认同,但是张惟贤、孙承宗等人却有一些不同意见。


在张惟贤看来,士卒最重要的还是武艺,特别是骑射的本领。孙承宗虽然倾向于火器,但却更喜欢车炮营,希望更加注重火炮,孙元化和茅元仪当然也都赞同孙承宗的想法,就是想要按照戚继光的练兵之法,练出一支戚家军一样的新军。


最后议论来议论去,在崇祯皇帝的坚持之下,军机处与会诸臣终于决定,新军操典分为基础操练和专业操练两大阶段,基础操练就照皇帝说的办,而专业操练,则再细分为长枪兵、火枪兵、车炮兵、弓箭兵和骑兵五个类别分别制定操典细则。


弓箭兵的操典细则,由主张大练骑射的英国公张惟贤领头负责。长枪兵方阵的操典细则,由西班牙传教士庞迪峨负责。火枪兵的操典细则,由孙元化、汤若望、熊三拔负责。车炮营的操典细则,则由孙承宗、茅元仪负责。


所有的操典,都必须在两个月内编写完成,因为到了五月份,计划中的讲武堂可能就要开学了。而按照新军操典要训练的第一拨人,就是讲武堂的第一批学员们。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