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皇宋锦绣> 第四百零九章 粮食和国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零九章 粮食和国运(1 / 2)

在商业规律的运作下,双方三地,形成了联动,京兆府跟灵州这边,算是内部,他们之间最多就意味着物资的交换和平衡,可是跟辽国的交易,却是外部的输入,这等于是增加北宋的财富,还是通过商业增加的。


毛皮,草药,还有各种的矿产,为了增加数量,韩琦把一些探矿的,也派到了西夏去,在辽主的授权之下的,开始了一系列的寻找,没有找到很多的矿藏,却进一步的拓宽了交易的渠道,让灵州的交易,变得更多了起来。


这些,时间还短,暂时还只是被牛马吸引过来的交易,未来,当灵州进一步发展,跟辽国的交易进一步的放大,必然会成为灵州的一个新的支柱。


时间慢慢的过去,越来越多的物资来往于灵州,兴庆府和京兆府之间,主要的流动,是在兴庆府和京兆府向灵州流动,跟牛马和一些物资相比,建设物资他们更加的沉重,数量也更多。


4万多辆马车,在不停的奔驰着,在40天的时间,运送过来了18万辆的物资,极大的支援了整个灵州的建设,让灵州再也不缺乏任何的物资,从这个意义上面说,灵州水利工程能够最终胜利完工,跟他们有着巨大的关系。


在商会的商人,还有那些闻风而来的中小商人的努力之下,最终灵州这边,成交量最终在1800万贯,虽然比不上之前渭州交易那么多的,可是又是100万头牛的销售,加上一些其他物资的销售,让灵州这边的缴获,虽然没有换成钱,也换成了物资,这样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类似渭州大会那样,虽然收获了海量的资金,可是这些资金要换成商品,要调动,要运输,甚至连涠洲大会这样必然产生的支出,这些都是问题。


可是现在,不用去销售,商人们主动上门,带来了他们急需的物资,换走了牛马和其他的东西,这样的效率更高。


韩琦在灵州的水利工程,进入到正轨了之后,也开始研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直接吸引来,反而效果会更好。


如果赵信在这里,或许能够给韩琦解释,商人是追逐利益的,只要让他们觉得有利可图,当然会想尽办法获得这样的利益,这样就不必付出就能收获。


可是这样的利益相对而言比较的少,还有时效性,就如同现在这样,虽然因为韩琦的关系,40天就结束了,真的没有时间限制,继续下去,当某一种商品的需求逐步的饱和,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对商人们的吸引力就会大幅度的减少了。


这就是自由资本发展的必然规律,市场为导向来控制交易,这个,对于这个时代的韩琦来说,太过于深奥,他研究了半天,也没有太多的收获之后,就转而研究,把心思放在了灵州这边。


在灵州发展,一日千里的前提下,在整个北宋,都因为灵州和议,而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对于城市的居民而言的,那是突然之间的,整个城市的肉类供应,变得更多的,原来很难吃到或者买到牛羊肉,似乎没有限制,到处都在卖。


实际上,这只是对吃货,或者是贵族来说的,真正对北宋有帮助的,却是牛。


商人为什么地位较低,在传统封建社会,儒道文明之中,商人是不事生产的,他们的作用,就是把低价的东西,送到需要的地方,卖出高价。


这个时代,还没有意识到商业会让的生产繁荣,比如说,一个区域的,某一种商品承载数量,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甚至是达到这个限度的百分之四五十,就会产生滞销,再多,就供大于求,甚至无法销售。


这是天然的规律,也制约着注入商品的产量,当一个产品的,很容易就得到了满足,就不会有人,把心思放在产品本身,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研究,如何增加这种产品的产量,一定情况下,还会出现大幅度的下跌。


这就是谷贱伤农,当粮食丰收,并不会带给农民们直接的利益,反而因为供大于求,而变得滞销,反倒是损害农民们的积极性的。


可是商人们,把物品送到各地去,赚取利益的同时,也推动了这些商品的生产,商人们赚到了利润,却从侧面推动了产品的发展。


中国最传统的三种出口产品,茶叶,瓷器和丝绸,基本上,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没有旺盛和庞大的需求,没有各种跨海而来的商人,也就没有向这个领域精益求精,逐步发展到现在,让整个世界都恐怖的能力。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