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邽乃是陇上大城,目下也成了奋武军的大本营。
倏忽间,王师入陇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而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陇上包括河西等各地也都是暗潮涌动,甚至不断有小规模武力冲突的爆发。
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西征王师与凉州jūn_duì 这两股力量的动向,其实从整体而言,晋人在陇上势力并不占据绝对的优势,类似氐、羌、河西鲜卑等各胡部人众数量要远远超过了晋人,这一现实也并未因两路jūn_duì 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但是诸胡部落虽然多,彼此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单一某一方的势力要远逊于这两路jūn_duì 。而且此前陇上有屠各呼延氏和南安羌雷氏也曾经将一部分胡部串结起来,但之后要么内讧,要么遭到强烈的打击,也让这些胡部们之间的联络陷入了混乱中,短期之内并没有再串结起来的可能。
所以目下陇上局势发展很明显,主要还是看西征王师与凉州张氏或明或暗的角逐。
在这当中,毫无疑问,西征王师的表现要更加令人惊艳一些。其实随着过往多年的动乱,晋祚大义在陇上所残留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可以说是跌落进了尘埃里。可是王师一路由略阳川至三阳川,以少胜多、大破贼军,中国雄军的威名被再次树立起来。
套用一句话说,西征王师上陇之后,让这些胡部们记忆中已经陈旧积尘的往年被诸夏强军所支配震慑的画面复又变得鲜活起来。或许某些胡部心中还存桀骜不忿,对此不以为然,但在亲眼见识到屠各王擢的下场后,也不敢挑头向王师发起进攻。
毕竟,在他们之前还有一路凉州精军首当其冲,凉州军入陇要比王师jūn_duì 早得多,而且此前也已经树立起了赫赫威名。如今王师肩扛大义再临陇上,无论其军或任或暴,损失最大还是凉州。
胡人也是不乏狡黠之众,在这两强相争未有胜负之前,他们就算有图谋称霸陇上的想法,也不会选择在此刻发动起来。
所以目下的陇上也是群胡喑声,只是静看这两方的表演。因此王师收复上邽可算是波澜不惊,根本没有遭遇什么抵抗,甚至于闻讯赶来的陇上各方晋人豪强们还热心的洒扫恭迎。
可是群胡寄望的另一强者凉州军,在过去这段时间里却几乎没有什么令人值得称道的举动,原本凉州军距离天水郡治要更近一些,几乎可以说是唾手可得。可是凉州军竟就这样引而不发,坐望王师入驻上邽,这不免令那些胡众们大失所望。
当然也不能说凉州军一点实际行动都没有,特别是时入冬月之后,凉州军开始频频出动,扫荡天水周边众多观望的胡部,夺其人丁、牲畜,最凶悍时连下周边十数寨。
这就让那些观望的胡人们有些不解,凉州军这是典型的欺软怕硬啊,要知道眼下跟其争夺陇上霸权的乃是已经入驻上邽的晋军,他们不去攻打晋军,打周遭这些看热闹的干什么?
然而胡人们所遭受的打击还不止来自凉州军,凉州军再强毕竟也只是外来者,真正让他们受害最深的还是陇上那些晋人豪宗。原本这些晋人豪宗与当地胡部虽然关系谈不上多好,但毕竟也算是共同生活在这一方土地上,寻常纵有纠纷,少有生死相搏。
可是现在这些晋人豪强们却一个个变得暴躁无比,乡曲尽起攻杀一个个胡部。他们实际兵力或是不如凉州军,可是因有主张作战的便宜,给胡部们造成的打击要严重得多。凉州军攻来,打不过可以逃,可是晋人豪强发动起来,那真是往死里追剿,凡有出动必以灭族为先,以防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类似的战斗虽然规模都不大,但发生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以至于深冬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单单天水一境之内,胡迹为之一空!
“凉府因有内忧,张瓘不敢直杀我军,又恐酷虐陇士反逼陇士更加荫附我军,因是痛杀诸胡,以求立威乡土。于陇士而言,凉方地近侧边,一旦居治陇坂,必有遏压陇士举动。而我王师远来可战,若欲稳立陇土,则必须倚重乡士之力。”
过往这段时间,天水境域内的动荡,老实说就连沈云都有些看不清,但他身边谋士不乏,杜弥等人更是深悉此方风物人情,而且杜氏还不乏族人就任凉州州府,更将凉州这段时间内部的许多纷争详情仔细汇报来,所以这当中许多缘由,倒也能分析得清楚。
“更何况大将军威临中国,行台章法宏大,大义所趋,绝非凉州一州之治可分颜色。”
表面上来看,王师客军远征,如果张氏真的撕破脸要争霸陇上,是占据一个主场优势的。但凉州最致命的缺陷就在于没有行台的大义,“大义”这个词汇很多时候都是流于虚表,但只要有了足够的实力基础,再加上放置在特定的场景中,就能发挥出令人想象不到的作用。
张氏所以立足凉土,其重要的支撑就是凉州本地大族的支持。这是其强大的原因,也是束缚其继续强大的制约。
这就有点类似于江东早年的局面,元帝中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获得吴人豪门的支持,可是吴人之后又被侨门所打压。而吴兴沈氏逆势而起,又将琅琊王氏为代表的侨门大杀一通。
凉地土豪扶立张氏,说到底是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有了这样一个前提,他们便更倾向于维持现状,不要再加入更多的竞争者。双方一旦发生要融合的迹象,凉士与陇士利益必然要发生冲突。
张氏虽然是凉州州主,但其身上并没有大义的加持,换言之无论是势位还是利益,张氏对于陇士都没有太强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