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939年的技术条件,600辆载重汽车的运载能力才抵得上一条双轨铁路,此外,从实际载重量加以比较,汽车在一切方面的消耗都大于铁路,因此,当运输距离超过200英里时,铁路仍有必然的优越性。
这就是说,从战役或战术的角度看,实现摩托化实有必要,但它对战略的影响并不大。
而且,无论作多大的努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汽车也不可能改变火车作为德国主要运输手段的状况,更不用说取而代之了。?
但德国依旧在实现部队运输摩托化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罗马尼亚的油田产能,在德国工程师还有工人的努力下,比1935年的时候扩大了一倍,一年生产的石油超过90%被送往德国,其中超过半数用做战争补给。
而德国自己的北海油田,更是疯狂的被莱因哈特过度开采,一边补充前线军用,一边把多出来的储备起来以备未来扩建更强大的陆军,空军,以及海军。
在这一时空里,石油的供给到位,极大地支持了德国坦克装甲车在前线一直运作不停。
也正是这些坦克装甲车,让前线的英军和法军迅速被拖垮,并在敦刻尔克被及时消灭其主力部队。
可以说,德国在战时的工业水平,依旧让人震惊无比。
同样是莱因财团附属的奔驰公司,其设立在各地的汽车生产工厂,早在2年前就拥有男女工人29万人。
而宝马公司的发动机生产线上,也有17万人在施佩尔的“三班倒制度”下,夜以继日的工作。
莱因哈特克大舅子克虏伯的工厂里,此时此刻也拥有超过20万员工。
令人称谓的是,克虏伯工厂如此庞大的工人数量,每天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依旧无法满足德国jūn_duì 的需要。
于是,莱因财团的军事工厂,还得分出厂子来协助克虏伯集团生产本来该由他们负责的军工生产。
也好在莱因哈特和克虏伯是亲家,两大财团一直密切合作。
否则的话,让出订单给其他同行增加业绩这类事,估计很多武器商人宁愿耽搁国家的武器订单,也不会愿意点头合作。
当然,为了支持法国境内的德国jūn_duì 作战,第三帝国除了调动了3100列专列,运输各种战略物资,确保了德军在法国境内的战无不胜外,空军也出动了5000架次的ju52运输机,进行了包括伞兵空降比利时,空降敦刻尔克等重大作战任务,包办了伞兵和一部分陆军的物资补给。
所以,说德国的后勤部门,在为德军前线部队打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完全不过分。
这些在前线看不见的努力,也得到了一线部队的高度赞扬。
陆军总参谋长勃劳希契元帅,在向莱因哈特汇报作战情况的时候说过:“没有后勤补给就没有胜利。”
凯瑟琳上将也在向莱因哈特的报告中说道“如果不是拥有全世界最专业的后勤部队,帝国的空军,在法国战役中出动的航空批次,或许会被耽搁掉无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