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极品吴掌柜> 第569章 入城掌印(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9章 入城掌印(上)(1 / 2)

成都府北门的一个小卒正倚靠在城牒墙根上打着盹,突然周围响起了一阵地动山摇,振聩发聋的奔雷之声,小卒慌忙立起身子往来成都府的官道上望去,只见烟尘滚滚,黄雾漫天,根本分不清那团尘云中到底有多少人掩藏在期间,小卒慌忙朝女墙位置跑去,那里放着一面铜锣,也许是很久没用过的缘故,上面布满了铜绿之色,用来敲铜锣的梆子也早已不知所踪,在城墙上看得分明的小卒此刻内心已如乱麻,浑身更是抖得不行,也许是被这种危险的氛围所感染,他本能的突然吼着嗓子朝城内喊道:“有敌袭,有敌袭”


,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内城方圆也有二十余里许,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人口更是高达百万,顶峰的时候差不多有150万人左右,杭州当时的人口是三十二万人以上,受边患很少的成都是二十五万人以上,当时这三处被称为‘北宋三大城市’。


现在重点说说东京,河南洛阳,唐时定都的长安,赵匡胤开国的时候本来想将首府整体迁移到洛阳去的,毕竟洛阳两面靠山,军事防守环境肯定比开封要好上一大截,防守的jūn_duì 也不用那么多,不像东京需要在大平原上防守四面,只是北宋当时刚刚立国,连连征战,国库空虚,如果将东京的官职人员全部移到长安,便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赵匡胤考虑了很多年,最后还是放弃了,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东京的漕运条件,在中国古代社会,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状况的制约,漕运物资能否有效地供应京师,直接关系到国家中枢机构的安危存亡。开封地处运河与黄河的交会点上,可谓交通便利、贸易兴盛的水陆之埠。北宋末期,皇帝昏庸,贪官污吏横行,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经过靖康之难,最终疏于治理的黄河,将东京这座当时最大的都城,埋入了滚滚黄泥河沙之中,现在的开封并不是在原址上建成的,隔着原来繁华无比的东京有一段距离。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说,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大平原上,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对于经济重心南移之后主要依靠南方漕粮接济的集权王朝来说,无疑具有建都的优势。而这也正是北宋统治者战略思想的着眼点:即依靠便利的漕运,接济京师,以供养庞大的官僚机构和禁军。北宋时期的东京,漕运网络远比洛阳、长安发达。汴河、惠民河、金水河与广济河流贯城内,并与城外的运河系统相衔接,环绕京畿合称“漕运四渠”。


漕运四渠分别流向不同的方向,《文献通考·国用考》中说:是时,漕运之法分为四路:东南之粟自淮入化至京师;若是陕西之粟,便自三门、白波转黄河入汴至京师;若是陈、蔡一路粟,自惠民河至京师;京东自广济河至京师。这四条河流将全国的水运网络联系成一个整体,对东京这座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汴河是北宋最重要的漕运线,也是北宋王朝的政治生命线。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城内上百万军民的生活物资大都通过水运而来。而东京城内的手工业原材料、商品等大都通过水运而来,又通过水运发往全国各地。另一方面,全国各大水系在东京交会,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运网络,在京城内,汴河、广济河、惠民河、金水河互相贯通,黄河连通运河,汴河连接淮河、长江,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凭此紧密相连,真正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水运体系,各地物资实现了大交换、大汇集。东京开封的商业布局,因运河表现出全新的面貌。


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宋人喜欢临河开店,沿着河岸,商铺、酒楼、茶坊、邸店鳞次栉比,桥道两边也摆满小摊,形成了繁荣的街市。行人、商客、小贩、脚夫、马车拥挤于街道,入夜之后,市井间热闹不减白昼。


《东京梦华录》介绍道:“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熝肉、干脯、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紫苏膏、金丝党梅、香枨元,皆用梅红匣儿盛贮;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脍、煎角子、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州桥夜市之所以这么喧闹,是因为仓场建于这一带,汴河上的货船驶至州桥码头后,需要靠岸卸货、仓储,物资在这里集散,人流也在这里汇合。


再来看《清明上河图》。在汴河中,共绘大小船只29艘,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逆流而上,有的停泊靠岸、在码头卸货。大型船只过虹桥时,船夫们都出来帮忙,有的用竹竿撑着,有的用长竿钩住桥梁,防止船只与桥梁相撞,有的用麻绳挽住船,有的忙着放下跪杆,以便船只通过,桥上的人伸头探脑,为过船的紧张情形捏了把汗。虹桥是汴河上的咽喉要道,画卷中整座桥气势恢宏,桥身高大,使得汴河上的船只都能顺利通过,桥上挤满了商贩和行人。这里是进城的必经之路和汴河码头的交会处,车来人往、商品集中,甚至连劳务市场也在这里形成。而岸边,不少劳工或肩扛,或用牲畜拉载货物,这些物资均是从全国水运来京,在此下卸,广大劳工们以此谋生。


《宋史·地理志》收录有近50个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其中位于运河沿线的有15个,差不多占了1/3。处于运河网络中心的东京,人口更达百万之巨,“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完善的水运体系为东京开封府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外,它使全国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入东京,并由此发往有需要的地方,促成了全国井然有序的物资交流;对内,它方便了城内的居民生活,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使开封当时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数量超过了隋、唐时期的长安与洛阳,不仅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当时十五万人左右的城市依次有:河南府、京兆府、大名府、真定府、潭州、渝州、福州、广州,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北宋东京城研究》或者《东京梦华录》。


角楼:它们均建于城墙转角处,平面常作凸出之方形或圆形,上建角楼,功能与城楼相仿。


谯楼:是古代城门上的望楼,有报警和报时两大功能。


世之筑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谯楼者,谓门上为高楼以望也。谯楼内每悬巨钟,昏晓撞击,使臣民闻之而生儆惕之心。天下晨昏钟声,数皆一百零八,而声之缓急、节奏,随方各殊。击钟之数,为何一百零八,此乃暗合一年气候节律也,盖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者相加,正得此数。详见《张居正》第四卷《火凤凰》。


闸楼:是建在月城正面城门洞上的楼,因其控制着入城必经的护城壕“闸门”吊桥而得名。闸楼也称炮楼,是因楼内驻守士兵,置放火器火炮,以炮火封锁入城通道,消灭进犯城门之敌,故名。这个多出现在火器出现的明清之后。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