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相沿了几百年的旧习。明代科举分五经取士,每经以第一名为经魁,每科第一名至第五名必须是一经的经魁。后来五经取士的制度废除了,但乡试中仍习惯把前五名称为五魁。从第五名写起,最后一名则为今科乡试的榜头,即为解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解元名字现出后,鞭炮齐鸣,鼓乐喧天,五魁在大厅里翻滚跳跃,这就是闹五魁。就在五魁欢闹之中,金榜被郑重张贴于贡院大门外。本科乡试到此,便以最热闹的形式结束了。
乡试、会试、殿试的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对于那些没中举的怎么办?放心,这里就出现了贡生、监生。贡生制度始于元大德八年,它源于宋代以前的贡士制度,即由基层府、州、县学,从未中举的生员中按规定名额挑选一些优秀者贡献给皇帝,但寒门子弟的机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个不用说大家都能理解,其实就是用来给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贵族走后门的,商人在古代并不受人待见,毕竟‘士农工商’它排在最后面,所以光有钱是不行的。《礼记》中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之说。贡生被送人京师国子监学习深造,肄业后由吏部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因而入国子监的贡生又称监生,贡生也能被吏部直接选官。这种制度,扩大了由进士、举人进升仕途的范围,增大了朝廷选拔人才的范围。明、清两代沿用了这一制度,而且把它更加完善、详尽。
明代有四种贡生,即“岁贡”,由府、州、县学每年或每二年选送l~2名;“选贡”,由府、州、县学每3年或5年选拔1名;“恩贡”,由朝廷特开恩典而选入;“纳贡”,由富家交纳一定资财而选人。
清代有六种贡生:“岁贡”、“恩贡”同明代;“优贡”相当于明代的选贡;“例贡”相当于明代的纳贡。另有“拔贡”和“副贡”,“拔贡”从各直省科试的一、二等生员中选拔,雍正时每六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选拔一次。“副贡”每三年选拔一次,即从每届乡试取得副榜者中挑选,副榜不能参加会试,但可直接增附为“副贡”,既可被挑选为官,又可人国子监。
监生是明清时期人国子监读书者的统称。早在唐元和二年,朝廷置东都监生100名,此为监生之称的起源。明代设国子监,在全国生员中选取贡生人监深造,会试举人不第者,可人国子监,称为“举监”。生员选人监者为“贡监”。立了功或殉职的官员,子弟经朝廷准人监的为“荫监”,捐资一定数额也可入监学习,称为“例监”。例监始于明景泰元年。
清代监生有恩监、荫监、优监、例监。优监不同于优贡,优贡是在廪生、增生中选拔,优监是在附生中选拔。恩监是指对先圣先贤之后裔恩准入监者,或由汉军八旗文官子弟恩准入监。荫监分恩荫和难荫。恩荫是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按例可特准一子入国子监就读。难荫,专指品官因公殉难,封荫其子人国子监读书者。
入国子监读书,也是人生转折的一件大事,只要能认真苦读,按期肄业,就可以被挑选做官,所以成为监生也是值得祝贺的事。平遥科举博物馆第二展室外屋檐下,悬一匾额,上书“辟雍升俊”,是清嘉庆年间,平遥儒生韩家骠被选拔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时,亲友们为祝贺他步人仕途,赠送匾额,匾额特请乾隆甲寅恩科举人冀兰泰题写。冀兰泰是平遥城内人,字畹亭,号芸田。嘉庆六年吏部大挑考试成绩为一等,分发陕西,历任清涧、兴平、凤翔、三水、山阳等县县丞,后授韩城知县,后因政绩卓著,升汉中府定远厅同知,道光六年因平息回族人叛乱,调任哈拉玉尔滚粮台,又兼任新疆库车粮台,时达7年之久,平叛后以功勋擢升浙江台州府知府。
</br>
</br>
ps:书友们,我是陶人张,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