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极品吴掌柜> 第768章 夹锡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68章 夹锡钱(1 / 2)

“这夹锡钱连老百姓都看不上,他居然当救灾款让我们运到川蜀去,合着他没安好心呢。难怪那方七佛原封不动的还了我们,他定是开箱查过了。”


“夹锡钱”创始于宋崇宁二年,在铁钱中加入锡,使钱币变脆,主要是防备北方辽、金两国大量收购南方的铁制钱币,然后熔炼制作兵器,只是质量太差,老百姓根本不买账,基本没人用。


《宋史·食货志下二》:“初,蔡京主行夹锡钱,诏铸於陕西……其法以夹锡钱一折铜钱二。每缗用铜八斤,黑锡半之,白锡又半之。”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一》:“蔡京当国,凡以金银丝帛等贸易,勿受夹锡钱者,以法惩治。盖其时有以金银为用者矣。”


宋朝的法定主币是铜钱,其实主要材料为铜、铅、锡的合金,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纯铜很软,而且极易氧化,生了铜绿后很难看,这三项比例由北宋天禧年间到南宋嘉泰年间发生了极大改变:含铜量由62至72降为565,用铅量由20至27增为40,用锡由8至12减为35。


宋仁宗康定年以前,官方没有铸行大钱,民间行用的是清一色的小平钱。宋仁宗康定年始,在陕西行用大铜钱。宋神宗时,折二钱广泛行用,在当时行用的铜钱中,已占相当比例。


宋徽宗时,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清明上河图》上的情形可以借鉴,于是大量铸行当十钱,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在民间流行的,大约应主要是当十钱。当十钱前后铸了数种,大抵是用铸三个小钱的原料铸一枚当十钱,这就使铜钱的价值实际降为原先的十分之三,铜钱购买力理所当然地要随之下降。


康定、庆历大钱在当十的时期,显然是规定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陕西此时期的物价上涨,与当十钱的行用直接有关。宋徽宗时铸行的当十钱比宋仁宗时行用范围广、数量大,此时期的通货膨胀与当十钱的泛滥有直接关系。


宋朝建立伊始,政府就在维持充足的铜币供应方面遇到了困难,而且如果经济持续增长,铜币供应量也应当随之增加。当时的标准钱币面值为一钱,但神宗时期曾铸造过当二钱的铜币。对于金额较大的交易,人们通常用贯做为计量单位,名义上一贯等于一千钱,但由于铜钱短缺,政府允许在缴税时只支付七百七十钱。政府还采取其他措施来缓解铜的短缺,包括开采新的铜矿,降低钱币中的含铜量,允许用银两缴税,在北部边境和四川发行铁钱,严禁熔化钱币,在谷物交易和茶、盐专卖中使用票据或度牒,有时候还会发行纸币。1085年,货币发行量达到顶峰,政府一年共发行了六百万贯铜钱。钱币不是在一个地方铸造好后运往全国,而是在二十多个地方铸造,然后在本地流通。由于新政时期铸造了大量的钱币,以至于严重消耗铜材,神宗之后各朝铸币量减少,导致11世纪末对钱币的需求严重得不到满足。有宋一代,因此经常闹钱荒。


蔡京1102年就任左仆射后,开始推动铸造面值较大的钱币,包括当十钱的大铜币和价值三钱的锡铁合金货币。这两种方式都让政府无须开采新铜矿就可以扩大货币供应量。同时,既然各种纸币的使用量在不断扩大,尽管大部分仍局限在四川地区,有理由设想人们也许会接受另一种法定货币,即没有相应内在价值的货币。此外,在11世纪40年代初,由于边境货币短缺,政府曾铸造过当十钱来充当军费开支。


首先,某些州县在1103年被告知,他们的铸币厂要转而铸造当五钱,另一些州县则要铸造当十钱。每年的额度定为三十万贯铜钱和两百万贯铁钱。政府并没有试图打压私人铸造一钱币,因为其中没有什么利润。为了遏制私铸高面值的新钱,政府将造私钱者招募到新的铸币厂工作,同时对伪造私钱者处以重罚,此外还决定在一些地方铸造夹锡钱。过去使用的当两钱被收集起来,回炉后重新铸造为当十钱。每个新钱的重量是一钱的三倍。1104年正月,新铸造的钱币被分成以下几部分:在全部六十万贯中,一半交给户部,二十万贯交给内藏库,还有十万贯交到元丰库,即所谓的左仆射库。1105年,刻有徽宗御制书法的当十钱发行。每贯重十四斤十两,用铜九斤七两二钱,铅四斤十一两六钱,锡一斤九两二钱,还有一斤五两的废料。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