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我不是汉献帝> 第四十七章 关中独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七章 关中独好(2 / 2)

“子义,你来了长安以后都没好好逛过吧?我陪你好好逛逛。”刘协笑着对问话的太史慈道。


太史慈能来长安,那完全要感谢孔融。起初太史慈从平原将刘备请来解北海之围的时候还对刘备颇有好感,觉得传言非虚,这刘备果然是仁厚之人。可随着刘备赖在北海不走,又使手段将太守孔融架空,太史慈就对刘备没什么好感了。


别人还罢了,可孔融对太史慈可是有恩的,当年太史慈的母亲生病无钱医治,正是孔融出手相助。而太史慈是个孝子,对孔融自然是感激不尽。这也是他为何甘冒风险杀出重围去请救兵的原因。


可救兵是请来了,北海之围也解了,但孔融的处境却变得似乎比以前更糟,也让太史慈对孔融产生了一丝愧疚,总觉得是自己引狼入室招来了刘备。为了保护孔融的安全,太史慈拒绝了同乡刘繇的邀请,留在北海保护孔融的安全。


董承想要挟天子东归的计划失败以后,刘协便将董承以及董承在朝中的几个好友一并打发来了青州,同时下旨召孔融回长安主持太学。毕竟郑玄年纪大了,偶尔为学子们讲学还行,可太学日常的事务,还是交给孔融这样的比较合适。


若是还没做过北海太守,孔融说不定会拒绝朝廷的诏命。在没被管亥带着黄巾堵在北海城里的时候,孔融一直很自负,认为自己上马可治军,下马可管民。可在被黄巾打的狼狈回城以后,孔融终于认清了现实,明白自己不是领兵打仗那块料。青州战祸不断,自己在这里做官,迟早不是死于贼手就是被哪路诸侯给暗害了。


与其死得不明不白,还是教书育人要安全些。而且在孔融的脑子里,汉室正统四个字还是很有吸引力了。不过孔融也不忙着上路,如今这世道不怎么好,自己即便跟着郑玄一同上路,也不见得路上就一定安全。为了安全起见,孔融想到了太史慈。这是能在黄巾重重包围中杀个进出的猛将,若是有他一路保护,去长安这一路就能安全不少。


起初太史慈并不打算去长安,毕竟路途遥远,家中老母也需要照料。没想到孔融做得更绝,亲自登门拜访太史慈的老母徐氏。在说服了徐氏也一同前往长安以后,太史慈也就没理由拒绝了。


等到了长安,刘协知道一路护送郑玄等人抵达长安的壮士是东莱太史慈以后,那就更不可能放其离开了。刘协知道太史慈至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刘协能搞定太史慈的老母,那就能搞定太史慈。


而老人家最希望的,自然就是看到子女可以出人头地。刘协贵为天子,亲自登门请徐氏帮忙,徐氏自然是满口答应,太史慈也由此成了朝廷新建五校尉中的射声校尉。


自吕布率部离开关中以后,刘协便借机对朝廷官军进行了一次调整,废除先前为获得一定兵权所建立八校尉,另设屯骑、步兵、长水、越骑、射声五营。不过这五营都是新建,营中所留老兵并不多,暂时也就不用指望能派上大用。


至于那些超编的原八校以及还是顶着郡兵身份的各地驻军,此次也得到了正名。当初为了不引起吕布的怀疑,重建八校有四校给了吕布,但随着吕布率部离开,这四校人马也被带走。留在关中的四校也趁此机会改名。


原上军营改名解烦,由平西将军徐晃统领,驻守榆中;原典军营改名汉安,由平南将军郝昭统领,驻守临洮;原助军左营改名背嵬,由安南将军黄忠统领,驻守汉中;原下军营改名游奕,由安北将军赵云统领,驻守粟邑。除以上四军外,朝廷可用之兵还有三支,分别是平东将军典韦所率虎贲军,平北将军庞德所率的虎卫军以及安西将军张辽所率的并州狼骑。至于安南将军高顺,则成了朝廷新兵营的总教习。


在刘协的计划里,七路人马每路上限一万,但目前还是保持五千之数,毕竟西凉韩遂、马腾还是个威胁。过分扩充人马,一来朝廷的财政担负不起,二来就是大量的新兵加入会导致jūn_duì 战力的下降。


人马的补充会逐年增加,而人员的挑选则是从各地郡兵中选拔。等那些合格郡兵抵达长安后,还要接受高顺少则三月,多则半年的训练,之后才会被分派给各军。对于兵权,刘协抓的很紧,早在任命荀彧为司徒的时候刘协就说了,如何处理内政,那是朝中百官的事,但兵权谁也别想染指,今后只能掌握在天子手中。即便是各地郡兵的指挥权,那也是由天子掌握,谁敢伸手就剁手。


荀彧并不知道刘协为什么要这么坚持,可见刘协头回这么严肃,也就答应了刘协的这个要求。上任之后不管军事,只是一心恢复关中民生。在荀彧以及孙乾、管宁等人的努力下,不与外部势力接触的关中数郡民生都恢复的不错,这也就让朝廷在关中的民心又增强了几分。


相比起其他地方,关中算是一片祥和。朝廷虽在征兵,但却是本着本人自愿的原则,并不进行强征。而为了恢复民力,朝廷又对民间采取减免赋税的政策。这一系列的举动,无疑让许多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举家前往关中,其中又以南阳一带的百姓最多。


南阳本是帝乡,想当年光武帝刘秀就是因为得到了南阳世家的支持才能击败篡位的王莽,重振汉室。可世家越多的地方,百姓的生活就越苦。那些世家子弟欺负百姓的倒是不多,可世家所养的家丁奴仆,却多有欺压百姓之举。百姓又惹不起,只能忍气吞声。


黄巾之乱时,南阳属于重灾区,虽然后来黄巾主力被朝廷消灭,可还是有许多小股黄巾躲入深山老林坚持斗争。世家的压榨,山贼的欺凌,再加上袁术是个不知道民间疾苦,不懂体恤百姓的公子哥,生活在南阳的百姓想要活下去自然只能选择背井离乡。


对于这些来投奔的百姓,刘协自然是欢迎的。从长远计,想要让西北长治久安,那就必须迁入大量的汉人来同化当地的羌族。单一刀枪来解决民族矛盾是笨办法,杀来杀去,何时是个头?唯有同化,方为上策。当然同化也不能单单靠潜移默化,必要的武力保证也是需要的,否则迁去西北的汉人只会变成“两脚羊”。


现在的朝廷上下很和谐,天子掌着兵权,朝政则托付给了朝中文官。文武井水不犯河水,各管一摊,有需要协助的地方只需要上报取得许可,那就必须执行。各地方也是如此,各郡郡兵直接听命于天子。郡守只管民生,若是有需要郡兵协助之事,只能与负责训练郡兵的都尉进行协商却没有发号施令之权,不过各地郡兵每月的饷银都是由郡守府拨付。


郡兵与官兵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郡兵平日里除了训练外还要从事生产,而官兵则是只需专心训练,每月领饷,并且饷银也是郡兵的一倍。这还是非战时的,如果是战时的饷银,那还会翻倍。可以说只要做官兵几年,积攒下的饷银就可以买几亩薄田度日。


除此之外,做了官兵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得到批准的官兵在卸甲之后会得到朝廷的安排,最次也能做个地方的捕快。至于那些因战伤残的士兵,朝廷也不会发放一笔遣散费后就撒手不管。识文断字的会被安排做个村正一类的小吏,而不识字也会派人专门传授一门技艺,总之伤残了也能有一技傍身,以后不愁生计。


刘协所坚持执行的jūn_duì 保障制度保证了官军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并且那些识文断字的士兵被安排到各地做了村正,对大汉的维护之心也比其他人要强烈,这无形中就增加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只要这个制度可以确实的执行下去,即便将来世家联手反对刘协,刘协也不怕跟对方翻脸。


当道理说不通的时候,动刀就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嘴巴说不过你,那就想办法让你闭嘴!刘协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当然目前刘协是不会选择跟世家翻脸的,自己还太弱小,而世家的力量又很强大,这时候翻脸只会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处境。


此时天下的各路诸侯,袁氏兄弟就是世家力量的体现,若不是有世家的支持,就袁公路那个讨人厌的性格,能有多少人愿意追随他?


而想要对付世家的远不止刘协一人,其中又以曹操为代表。刚刚才经历了世家的背叛,曹操对世家可说是恨之入骨。但同样以曹操的头脑,他也清楚与世家不到翻脸的时候,想要重新掌握兖州,目前他曹操还需要世家的支持。


在与吕布进入僵持阶段以后,曹操采纳了戏志才的建议,分兵收复失地。那些世家本就是墙头草,在看到吕布不能速胜曹操以后,墙头草的本性便发作了,转而又投靠了曹操。曹操的兖州丢得快,收复的也快,先前兖州就只剩下鄄城、范县、东阿三地还属曹操,但在曹操分兵不久之后,整个兖州就变成了南北对峙,曹操与吕布也在巨野附近展开了新一轮的对峙。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