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汉末皇戚> 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别山下突遇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别山下突遇伏(1 / 2)

却说那日攻城,度康也是身先士卒,在关羽所部入城后,紧随其后,从西门一直攻到南门,连斩二十余叛军首级,可谓是骁勇无比。


后来统计战果,伏泉闻得此事,便将那侍寝几日的叛军渠帅的小妾赐与了度康,以示嘉奖。之所以如此,却是因为他手中并无多少财货,毕竟率军远征,他麾下兵马能全部渡船都对船只运力是不小的压力了,哪可能带多少财货?


至于朝廷赏赐?


那也要等平乱之后才有戏,而且以他把荆州军,特别是荆州刺史赵凯得罪干净的原因,想从荆州各县府库截留财货也是没可能,现在能供应他不断粮都算是不错了。伏泉想来,如果不是害怕自己被断粮后,一纸证据确凿的弹劾,估计那赵凯可能早就断了他的粮了吧。


当然,此时的伏泉还不知道朝堂因为他那份弹劾意思明显的捷报,差点发生一波不可收拾的闹剧。若是知道,他肯定是不会再想着去弹劾赵凯了,谁知道在那帮能颠倒黑白的大宦官嘴里,自己一纸弹劾会被他们说成什么。


记忆里,史书上灵帝可是被十常侍的鬼话“骗的团团转”,当然谁也不知道这位皇帝是单纯的真的被宦官欺骗,还是愿意被宦官欺骗,从而让宦官作为他和外朝士人对抗的利器。


本来伏泉占据鄂县县城之后,是不打算有所行动的,毕竟已经和赵凯结下了梁子,他也不可能再将这鄂县县城拱手相让的。按照伏泉的本意,如果再出征,他也要等到将自己和赵凯的事情解决再说,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现在他和赵凯闹得这么僵,假如赵凯真的有心针对自己,他这时候去攻其他城不是找死吗?谁知道赵凯会不会脑子抽了,铤而走险的死命对付自己,真那样的话,他可就得不偿失了。


只是,随着一封从扬州庐江郡送来的加急信件送到手里,伏泉思虑再三还是改变了主意,决定带兵前往扬州支援。


信是朝廷新任命的庐江太守陆康写的,其刚刚入得庐江掌牧地方,麾下兵马不多,急需救援。说来陆康也是倒霉,他来庐江之后,不久庐江郡治舒县就被叛贼黄穰带着叛军气势汹汹的前来围城强攻了,本身郡内就没多少守军的陆康自然需要四处征兵求援,以击叛军。


自然,伏泉这支益州来的精兵成了陆康眼中的首选,而且他与伏泉之间还有不少渊源,综合之下,陆康没有丝毫犹豫的就提笔邀伏泉前来求援了。


不过,既然决定驰援扬州,那么伏泉就不能再死霸着鄂县县城不放,毕竟他本身兵力就少,此番出兵肯定又要带走大半兵马,两县所留守兵肯定不足千人,而且多为伤兵。虽然在平时,在这两县各留数百残军伤兵留守,也无大碍,可伏泉刚刚得罪了荆州兵,很难保证他走之后,在鄂县周围两军会不会留下什么不愉快。


毕竟,现在还在荆州叛军手中还掌控这邾县以及西阳县,而邾县就在鄂县东南方,两县紧邻,可以说没有鄂县,赵凯攻克邾县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鄂县在此刻的荆州战局里,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进攻邾县的兵员武器中转站和大粮仓,赵凯得不到鄂县,无疑是很难攻克邾县的。


而邾县对于荆州军来说却是至关重要,因为他紧邻荆州郡治西陵县,在西陵县东北方,江夏的叛军能够将江夏郡兵碾压,使得江夏郡兵不敢妄动,除了因为叛军战斗力不俗以外,另一个就是因为叛军占了邾县这一紧要所在。


因为邾县也是叛军进攻郡治西陵县的兵员武器中转站和大粮仓,有了邾县,叛军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兵员和粮草,这也是江夏形势一再危及,郡署甚至无法支援被攻各县的原因。毕竟,郡兵们要以防守郡治为第一要务,如果郡治被攻克,那去救援其他县城也无济于事,大汉朝廷可不会因为他们守卫住了其他县城,而郡治西陵县被破,就不会至他们的罪。


相比较于郡治西陵县被叛军攻破,无疑对那些郡署的高级文武官员而言,郡署其他诸县被破对他们更为有利。毕竟后者的话,随便找个理由,比如根本没打算救援,就上报说叛军势大,救援不及时之类的官方用语,可以惩罚较轻,甚至根本不会受到惩罚的避免过去。反之,说不得他们会因此被治罪下狱,毕竟郡治乃一郡之脸面和根基,他们连脸面和根基都守不住,无疑在朝廷诸公看来就是废物,不治罪难道还要养着吃闲饭吗?


对于赵凯这样的受大汉朝廷委托前来带兵平乱的荆州刺史来说,如果不能将江夏郡内叛贼消灭,并且收复失地的话,那么他这位刺史无疑也做到头了。原本伏泉攻占鄂县县城,却不让荆州军入城,已经让这位宦官门生更加厌恶他了,可是伏泉毕竟也是汉军,是来助他平乱的,所以赵凯无法强下手,即使他依旧驻扎在鄂县县城城外,也不敢对伏泉的益州军做什么真格的举动。


而现在,如果伏泉带兵远离荆州,去增援扬州,却依旧占着鄂县县城,不让赵凯控制的话,那么无疑这触碰到了赵凯的禁忌,因为没了鄂县,赵凯就很难攻克邾县。至于让他带兵绕道江夏郡治西陵县,再从西陵县往东北攻克邾县,按理说得通,可实际却也是不可能的,毕竟比起直接从鄂县攻克邾县,绕道西陵无疑是多走了几倍道路,伏泉可没有面子大的能让赵凯这个荆州刺史“绕道而行”的地步。


所以可见,一旦伏泉离开荆州,还占着他攻克的鄂县县城不罢手的话,赵凯完全有理由强硬拿下鄂县县城,甚至可能会动武,毕竟随便给赖着县城不收复失地的益州兵安一个“怯战”的名头,这赵凯都可以武力强行接管鄂县县城。


最终为了避免意外,伏泉下了决定,直接留下一座空城给赵凯,反正捷报已发,鄂县也早被自己手下“清理”过了,那赵凯只能得一空城作为他收复荆州另外两座在叛军手中的县城的跳板而已。


然后令军中挑选需要休养的伤兵,再遣一队兵卒,令他们带着军中伤兵以及营妓等物资,前往蕲春县休整,那里有甘宁坐镇,想来问题不大。而荆州军这边,赵凯在得知伏泉要远离荆州去往扬州,并且将鄂县县城留给他后,未做其他表示,只是令人送了一千石粮秣以为军资,然后整兵在鄂县集结,作出一副大军要向着东南方的邾县进攻的样子。


旁人或许看不出其中深意,但伏泉却是知道这是赵凯对自己表露的“善意”,意思很明显,只要自己不在来和他找麻烦,他就不会对自己那支休整的叛军以及荆州的“失地”蕲春县有什么想法。


伏泉对此自然是极为满意,很显然,因为自己无奈之下的“识趣”,这位荆州刺史因为急于攻克邾县,暂时将自己和他的不愉快放在一边。毕竟相比于自己这益州客军连克二县的功绩,赵凯那边身为荆州主军,在兵员人数是自己数倍的情况下,竟然“寸功未有”,无疑赵凯再不干点实事儿,消息传到朝廷,如果引起皇帝震怒,连他后面的赵忠都可能罩不住他。


三千余汉军出了荆州江夏郡地界,入了扬州庐江郡,一路沿大别山往东行军,直奔庐江郡郡治舒县而去。那里,按照陆康的书信推断,想来应该是正和黄穰的数万大军在殊死搏斗吧。


大别山,此名自古有之,据今其名由来已不可考。唯《尚书·禹贡》中有言,“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此中所提到的“大别”,便是指大别山。


《禹贡》乃是一部古代版的地理百科全书,其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当然此书名字却不是真如其名,是能治理洪水的夏朝的开国君主禹所做,其书本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士托名大禹所撰写的着作,后来因而就以《禹贡》名篇传世。而撰着这篇《禹贡》的人士,最初的设想只是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希望自己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能被统治者赏识,故而托名而已。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