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唐朝最佳闲王> 第三一七章:水师都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一七章:水师都督(1 / 2)

东海郡,海州,也就是后世的连yun港。


一个靠海的小城池。


说是城池,其实也就是规模稍微大一些的村落,扑面而来的潮湿空气中带着一丝丝腥味,附近百姓多以捕鱼为生,所以这里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股子鱼腥味。


刚来不久的人,很难适应这里的环境。


这里家家户户都有晒制鱼干,然后由客商,或是官府统一收购。


这样的好处就是百姓不用担心做好鱼干以后会没人买,坏处是,官府是要依据这些来征税的。


但征收的并不是以往的那些杂税,而是一个叫商业税这个只会出现在商人那里的税种。


税费与以往持平,三十税一。


对于百姓而言,这个税率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接受的。


毕竟鱼是自家出海打来的,除了人工成本以及少量的船只成本,其他的就是买盐的成本,反正一趟下来,除去税之后,每斤鱼干差不多能赚到五钱左右。


不多也不少,但捕鱼可不是卖东西,要一件件的卖。


往往一张网子撒下去,少说也能捞出来几十斤。


加上近海生态还没有被破坏,渔民也并不需要跑的太远去打鱼,运气好的话,一天就能往来三个来回,打个上千斤的活鱼回来。


这几年,鱼干成为了东海郡这些沿海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虽然海州依旧破败,但不可否认的是,原本这个偏远的小地方,现在已经超过了很多原本不错的县,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就算是买不起船,不能自己出海打渔的,也可以给人打工,或者几人凑钱买一条船,虽然赚的少一些,但胜在稳定。


但是半年前,原本顺风顺水,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的海州,却迎来了一批不速之客。


先是jūn_duì 驻扎,然后开挖出一个巨大的码头,大到让人不敢想象。


紧接着,大量的工匠到来,同时,海州本地一些会造船或者修船的工匠也被招募了过去。


再然后,现在隔得大老远,就能看到码头那边高高耸起的一艘艘巨舰。


王玄策历时一个月的时间,终于从长安来到了海州,顾不上旅途的疲惫,顾不上去打量一眼破败的海州城。


王玄策直奔海边的码头,说是码头,其实是码头与造船厂的合体。


百姓的小渔船是不能在这里停靠的,也用不着停靠,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停下。


但是偶尔的,也会有不少的渔船开到这里来修理。


“那些都是渔民的渔船,自从朝廷决定在这里造船以后,本使征调了周边几乎所有的造船工匠,所以在于陈县令商议过后,决定渔民的船只需要修理的时候,也只能到这里了。”造船使唐松指着不远处那些小渔船,解释着。


唐松这个造船使说来有些让人惊叹,其本不是官员,只因家中祖辈经营船只建造,在这方面颇有经验,也是大唐最有经验的之一,所以便破格将其任命为造船使,只负责船厂内的造船工作。


当然,让一个没有当过官的人一下子负责这么大一摊子,李元吉也很不放心。


于是又从工部调了一位精干前来担任副使,同时还派来了督军。


唐朝比其他朝代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个时代的人脸皮特别薄,耻辱感特别严重,相比较而言,也更加重视自己的名声。


倒不是说唐人不如其他朝代的人,而是相比较之下,在这一时期的唐朝官员,贪婪之辈倒是不多,大多数官员都是矜矜业业的工作着。


而海州县令也是这样,本就没什么心思,加上年纪也大了,干不了几年也要退下来,根本没有再进一步的可能。


鱼干业的兴起,让海州有了一丝生机。


但是随着造船厂的出现,以及督军的到来,更让这里的县令如履薄冰。


虽然督军只是监督造船厂的,跟海州县没什么关系,但他也害怕自己这里犯了什么错,被督军顺带着给参上一本。


“嗯,人命无小事,耽搁些许的进程不打紧,但却不能让百姓冒着危险出海。”王玄策点了点头,虽然这不是自己的工作,但还是表示了肯定。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