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红楼之庶子风流> 第七百五十二章 求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百五十二章 求见(2 / 2)

无数物资军械从武库中取出,或往北上、或往南下。


凭借着抄家积累的数千万两银子,凭借着北方各省的丰收,国朝有底气打一场双面战争。


齐鲁的灾民乱局,也在柴梁高超的执政能力下,渐渐转危为安。


唯一激起的波澜,就是柴梁辣手诛杀衍圣公长孙孔衍宾,随即衍圣公薨逝。


无数人的目光落在了东宫,直到东宫以停朝三日,朝野服哀的规格,祭念衍圣公后,也就没了下文。


柴梁危机解除之余,众人也对东宫的心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再配合上朝廷将松禅公三子联名上奏朝廷的书信送至国子监让监生们去辨,使得松禅公三子的名声臭不可闻。


一个有趣的说法,在天下士林中骤然流传盛行:


先帝临终前,曾于今上直言道:九弟,你有一个好儿子,但他极像朕,骨子里像!


是像啊,非同一般的像……


但有一点,肯定不同。


如今东宫远比先帝更重视自己的名声,如今遍布天下的说书先生,口口相传东宫爱民如子的故事,使得太子在百姓中的名望一日高过一日。


尤其在山东,连妇孺小儿都知道太子将天家的聚宝盆卖了,换来了救命粮食。


太子刘元之名,在齐鲁大地上几乎成了万家生佛!


谁敢说一个不字?


独孤意等人要挑选青壮组建太子六率一事,也因此变得局面火爆!


三万大军,十日而成。


这将是一批真正的忠义精锐之军!


除此之外,这些名望当下还显示不出什么其他作用来,但等到新法成效一点点展现出来,百姓生活日渐富庶,国力日渐强盛之后,这些名望,便是东宫日后的圣君之基。


到那时,才是真正的普天之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而吴琦川则在长江江岸数月不下江堤半步,调集各省军民,加固江堤,疏散百姓,度过了最险要的三次洪峰后,水道遂安。


在西南,无数商船开往安南、暹罗等地,购买粮米。


商贾是天下最精明之人,他们知道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坐视粮食大量外卖。


因此便从暗中下手,扶持当地人,四处悄悄收购囤积粮食。


用比市面上高一成的价格,四处收粮,再一点点运往码头。


一路上经办查验的官员吏役自然全部被喂饱,如此,大量的粮米如无数股涓涓细流汇聚到了海上粮船上,一船又一船的运回大乾,囤积邕城……


这种做法当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是在安南等国发现不对之前,也足够囤积出一场战争的粮草了……


就在整个大乾都忙成一团的时间内,贾琮却迎来了自他来到这个世上,最轻快舒心的一月时光。


文有赵青山、林清河、柴梁等安邦治国之才为他处理朝政,他除却每天熟读一些官员的履历材料外,根本不用费心朝政。


儒家用近两千的时间流传下来的治国体制,其实也影响着后世的治国手段,就安稳国家维持国朝运转而言,贾琮其实也想不出比当下体制更适合当前时代的治国方法。


生产关系,一定要匹配当前的生产力。


就目前而言,新法是维持这座帝国运转的最恰当的政策。


无需贾琮进一步去改进……


而武则有武王、金军再加上开国公李道林等贞元朝时代就以无数军功奠基威名的当世兵法大家替贾琮来调度。


虽然火器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战争的方式。


但战争终究是由人来进行作战,由人来进行指挥。


武器永远只是一方面,否则,后世的天朝也不可能用小米加步枪争得了天下,更不可能在北面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伟大的胜利,打出了民族的尊严。


所以,战争,终究还是人的战争。


武王等军神在了解了新式火器包括火枪、掌心雷、地雷和子药包的威力后,对战法进行了很大的改进。


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对胜利的把握!


若非贾琮严正发对,武王甚至想亲自御驾亲征,再度横扫大漠草原。


文武都不需要贾琮费心,所有人都在努力尽心的操持着,然而他们对贾琮的唯一期盼,竟是广纳美人,充实后宫。


尤其是在太子以一篇《寒窑赋》,平息了愈演愈烈的国子监之争,劝谏监生们莫要清谈,要抓住当下大好时机,有所作为,有所抱负之后。


有人以为,太子太过聪慧,然慧极必伤。


论文韬论武略,太子所表现出的惊艳,都远远超过了他年纪所应拥有的水准。


太子又念旧情,恐情深不寿。


所以宁肯太子能稍微庸俗些,也足够称圣当世。


这番堪称荒唐的言论,竟然得到了自太后、武王乃至内阁太傅赵青山等人的一致认同。


因此,贾琮痛快的度过了来到这红楼世界中最腐朽的一个多月的光阴。


直到,八月的最后一天。


李义、张虎两位原茶娘子手下悍将,带人护送着几个嬷嬷,抱着三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孩,跪于东宫门外,求见贾琮……


……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