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唐官> 6.韩山佐何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6.韩山佐何人(1 / 2)

哪里还有海港?淮南的话,涟水是一处,但规模不大。


“最好的海港,往北便是登州那边,往南的话自然是明州(宁波)。”高岳要开始为此考虑了。


因为这两处都不在淮南。


那我的海东贸易大业怎么办?


对此韩愈便又说,泥沙淤积入海口,这是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变。


高岳不悦,背过去,对韩愈留下句:“子厚如在此的话,还能听听他的灼见。”


韩愈有些羞惭,也有些不服气。


不过很快高岳想起什么似的,就召韩愈来到内室,从书案上取出个刊印的文卷来交给他,说:“最近京师里争执得特别厉害。”


韩愈将文卷细细看了下,不由得变色,失声说:“天下可复行封建论?”


“嗯。”高岳却不动声色,显然已经看过,但想听听韩愈的意见。


其实这文稿,是高岳、杜佑、韦皋等等私下相连,集黎逢、杜佑(他自己上阵就行)还有刘辟的文笔,炮制出来的。


用了假的笔名,叫“韩山佐”。


其实韩去掉左半边,就是韦;


山则指高岳,名岳,字逸崧,都和山脱不了关系;


而“佐”便暗指杜佑。


这篇文章也是博采众长,详细剖析了封建的好处,“韩山佐”在文中称,自我唐建立伊始,就曾因封建制和郡县制发生过辩论,当时萧瑀便说过“国祚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到了秦朝“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而汉朝“众建藩屏,以为磐石之固,年逾四百”,所以“封建之法,实可遵行”;而颜师古虽不太同意搞全国封建,但也认为该“分置王国,均其户邑,强弱相济,划疆分野,不得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永无倾夺”,也即是模仿汉朝的封建、郡县混合模式——萧瑀和颜师古的意见,虽然遭到李百药和魏征的反对,然则太宗皇帝还是倾心于封建,当即就要下诏让二十一位皇子和十四位功勋大臣世袭都督或刺史,在百官激烈反对下,太宗没封大臣,但封了皇子,临死前还留下个《帝范》的政治遗嘱,还唠叨着要后代坚持封建制;韩山佐又说,当今天子的故宰相李泌,也曾极力对肃宗皇帝建议过,等天下泰平后(当时还在战乱),也应该“疏爵土以赏功臣”,并说封国二三百里就行,这样既没有反抗朝廷的力量,且对大臣来说是“万世之利”。


至于韩山佐本人,则对萧瑀、李泌的说法有所修正,他说现在天下还处于动荡之中,如推行那种二百里一国的封建制,会使忠于朝廷的大臣、节度使缺乏力量去对付有叛乱企图的方镇,如魏博、淄青等。且封国若是过小,袭封的大臣代代繁衍,很快就不足以奉养了。故而最好还是封建大国,以有贤能魄力的忠臣为藩屏,拱卫关中帝都,保护皇帝陛下,封国数目八到十二支最好,各人各爱其土、各养其人、各择其才,这样便比郡县制有更突出的好处,因为郡县制下,各地人才的选用权力全集在朝廷一处,国家强迫人才汇聚到京师里来,又不能尽用,必然导致大部分人的才华沉沦不展,甚至会酿成祸端(黄巢)。另外,韩山佐还说,只要推行封建,那么皇帝和诸侯大臣们间,便是“共养天下之人”的关系,既然共其人,便能共其忧,各诸侯国就能“共开花”,互相帮持,合纵连横,救灾恤患,同样符合春秋大义;而从秦行法家之政开始,采用的是“家天下”,独制天下之民,独擅天下之利,盘剥元元的目的就是维护一姓一家,陈、项不堪忍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秦因此二世而亡。对比两下,推行封建,乃是真的仁义之政,这才是“天下为公”的精义所在。


其实“韩山佐”内部对封建制的意见也不甚一致。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