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书屋>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第一百八十七节 中亚草原形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八十七节 中亚草原形势(2 / 2)

好在因为满清在伊犁设置了驻防八旗,伊犁大体还在清廷手里掌控,伊利将军也对嘉庆表示了恭顺,给嘉庆带来的軍队和文武官员都做了安顿。


为什么来伊犁,这其实是一个在太原时候的选择,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出关去蒙古,然后绕道盛京,回祖地,依靠盛京八旗立足,一个是去陕西。但当时朱珪告诉他,一旦去了盛京,那么陕甘四川三省劫不复存在,陕西的王杰又上奏说他招募了四十万秦兵。嘉庆那时候还没有完全绝望,陕甘、四川的物资、人力也实在是不忍放弃,于是就逃到了陕西。


等到敌人兵临西安府的时候,嘉庆就已经没有选择了,除了闷头往甘肃跑,其他方向都不安全,跑到了甘肃,对方追来就只能往伊犁跑。


嘉庆当然不想放弃东北祖地,可哪里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有辽宁得到了开发,吉林开发了半个,黑龙江一片荒芜,就算开发了的辽宁,相比关内的来说,其实也很荒凉,整个东北才有一百二十万人口。


在人口数千万的陕甘四川面前,还没放弃复国迷梦的嘉庆不难选择,可东北也不能放弃,哪怕现在他到了伊犁,依然不能放弃东北,不是不愿意放弃那里的地,而是不能放弃那里的人。


东北人口虽少,可是軍队却多,还是没有受到关内风气腐化的关外八旗。东北各地驻防八旗,主要集中在盛京周边。这些八旗兵跟入关前的满洲人已经不同,他们被称为“新满洲”。是从更北边的宁古塔、吉林乌拉等地部落中抽调组建的。


由于康熙时期的封禁政策,这些新满洲所在地区,没有繁华的街市,生活相对简朴。清廷给这些从各地部落征募来的士兵,按口授田,但也只是一个名义,东北不缺地,允许这些人随意开荒,勤恳的旗人收获颇丰,不但能养活自己一家老小,还能把马养的膘肥体壮。


唯一的缺陷是,关外八旗知识水平普遍落后,作风野蛮,从关外调入关做官的旗人,往往受到北京八旗的歧视,看不起他们。为什么文化落后,是因为早在康熙年间,就没人愿意去东北当官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新补奉天副都统查库,规避不赴任”受革职处分;盛京将军安珠护亦“每向人言,愿来京师作部院文官”。有宁愿革职的副都统,也有愿意来北京做小吏的盛京将军。说明哪里真的是没人愿意去,这还是康熙年间的事儿,乾隆时期,关内更加繁华,就更没人去了。


所以关外八旗的士兵是本人满洲人,连官员都不得不从当地选拔,导致官员素质很差,官场的风气也很坏。但有一点好处,这些粗鄙的汉子忠心,让嘉庆颇为感动。因为他一封调令过去,盛京将军就带着一万多八旗整体横穿蒙古草原奔赴伊犁助战。还让宁古塔将军把管辖下黑龙江一带的部族,比如索伦部(鄂伦春人),赫哲部能带到伊犁的都带过来。


加上外联外藩蒙古,又征召了一批牧人,青海、西藏诸部王公多多少少也有来投奔的。这些軍队加上嘉庆从陕甘带出来的几万軍队,加上伊犁驻防的几千八旗,总兵力达到十万人。许多一路从北京跟着嘉庆逃到伊犁的八旗子弟,虽然勇力不足,可是知识水平还算是不错,这一路的“远征”也算是磨砺出来了,让他们带着,分驻边地各个卡伦(边境哨所,有的深入哈萨克草原),总算是遏止住了中亚牧民的自发劫掠。


之后稳定内部,此时清政府对伊犁的管辖是十分松散的的,只有哈密等少数地方有汉人的屯垦群落,伊犁周边是土尔扈特四部游牧地区,南疆是回部诸番,与各部头领会盟,保证大清会继续厚待诸部,要求诸部派兵助战,又增添了两万兵力。


进度如此顺利,嘉庆仿佛换了一个人一样,忘记了关内的市井繁华,习惯了瀚海的戈壁风沙,在广袤的地方待久了,人的胸怀似乎也变得宽广了一样。抓紧时间训练士卒,打造兵器,筹集粮草,还多次深入哈萨克草原围猎,狠狠震慑了哈萨克汗国一番。


说是震慑哈萨克汗国,不如说是震慑俄国。


因为哈萨克实际上已经被俄国人控制了。哈萨克一直分为三部分,称大中小三玉兹内部斗争一直很激烈,除了个别强势的首领崛起能够一统哈萨克外,大多数时间都是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攻伐,因此很难抵挡外敌,康熙到乾隆时代,一直被伊犁境内的准格尔蒙古人压制,沦为准格尔的附庸。


可准格尔太不知道好歹,反复跟满清交战,分别多次被康熙和乾隆打的覆灭,最后一次是1850年代,乾隆再次击败准格尔,彻底结束了准格尔对哈萨克的控制。但草原上少了一个霸主后,权力真空马上被沙皇俄国填了进来。


请收藏:https://m.yunshu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