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会爆发,一点都不让人意外,欧洲人只是意外为什么等到现在才爆发。
这场战争的结果,却让人很意外,大家意识到法国有可能赢,也有可能输,但谁也没想到法国会输的这么惨,输的这么快。一个半月时间,法国损失了七十万軍队,其中四十万做了俘虏,亲自领兵的拿破仑总理投降。
如果法国实力这么弱,为什么法国人要开战呢?
因为法国人觉得自己不差,或许他们也确实不差。这几年法国总理拿破仑加强了法军的军备建设,而且法军的服役期更长,大多数军官和士兵都是职业jūn_rén ,他们在軍队中一待就是二十多年,他们积累的军事经验和技能,比任何欧洲軍队都丰富。
拿破仑也给自己的軍队装备了后装枪,而且比普鲁士的武器更优秀,采用了金属弹壳,解决了气密性问题,后装的情况下,不但速度大大提高,威力也一点不输给前装步枪,而普鲁士还在用着他们引以为豪的纸壳弹针击枪。
拿破仑也建设了总参谋部。
进行完这些改革之后,拿破仑分析过法国跟普鲁士的国力对比,他认为即便普鲁士跟波兰相加,在人力上法国高达3600万人,普鲁士和波兰加起来也不过3000万人,加起来也比不上法国。人口意味着兵力,相通的义务兵役制度下,法国的可征召士兵比普鲁士多一倍。财政上,法国也比普鲁士和波兰之和要多,
外交上,历史上的拿破仑三世被认为犯了致命错误,没有拉拢奥地利和俄国,而是自信奥地利一定会参战。其实这种自信是有道理的,因为法国这几年多次征询过奥地利的态度,奥地利再三表示站在法国一边,只是战前俾斯麦不可能不做小动作,法国犯的错误是,一直以为奥地利在对普鲁士问题上,跟法国是盟友,因此在向普鲁士宣战之前,没有进行确认。结果战争爆发后,奥地利一直中立。
由于执政的拿破仑总理判断法国在兵力、财政、外交上都有一定优势,可这种优势随着普鲁士和波兰的联合,正在逐步下降,法国不可能接受一个人口跟自己差不多的联合王国在中欧出现,因此普鲁士波兰联合,法国必然开战,这是没有选择的事情。
至于拿破仑乐观与否,对结果的影响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法国軍队表现的,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拿破仑总理的性格被评价为热衷军事冒险,他年轻时曾加入意大利烧炭党,算是一个革命者,这时代的革命家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敢冒险,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胜率,他们就敢压上百分之百的筹码。
拿破仑也是如此,开战之后,他迅速调动軍队,自信的亲自领兵,让軍队迅速开出法国,目的是要赶在波兰軍队支援普鲁士之前,法军就击败普鲁士。
但他太高看法国軍队的速度了。前锋已经进入了普鲁士,后卫军有可能还没有征召,要求入伍的信件还没有送到后备役士兵手中。前方已经开始交火大炮可能还在法国的另一边,或者大炮在这里,炮弹不在,炮弹在这里,大炮又不在。
后世无数人分析研究法军为什么如此混乱,跟普鲁士相比,简直就一无是处,完全是去给毛奇做陪衬的。
有人是因为克虏伯的钢炮厉害,这就太外行了,就好像恩教主觉得普鲁士打赢奥地利,靠的是针击枪一样。
事实是,当法军刚刚开进普鲁斯的盟友巴登王国境内,法军后卫还拖在梅斯的时候,波兰軍队就已经部署在了莱茵河东岸。当法国軍队还在士兵等装备,装备等士兵的时候,波兰軍队却是齐装满员的投入战斗。
波兰軍队尚且如此,更精锐的普鲁士軍队自不用说。结果当法军前锋推进到莱茵河畔的美因茨的时候,就被包围在了这里。援军被阻挡在沃尔姆斯,后卫还拖在斯特拉斯堡。
表面上看两国投入战斗的兵力都差不多,普鲁士四十万,波兰三十万,法国总计投入了七十万軍队。可俾斯麦这次依然以德意志联邦的旗帜作战,而且之前几年狠狠的煽动起了德意志民族情绪,南德地区的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此次都站在普鲁士一边,德意志民族认为,法国在无端干涉普鲁士君主的继承权问题,他们认为这是大国对小国的欺凌。而且他们无法接受,霍亨索伦家族的人竟然无法登上普鲁士王位这种情况。
不过主力依然是普鲁士波兰联合王国軍队,其他邦国的軍队素质不差,武器也不差,但很难在这种大型会战中配合到一起,也确实不需要他们参战,因为普波軍队足以击败法军。前两个兴起,普波联军将边境地区集结了50万人,法军前锋此时只有20万,结果两倍多的兵力优势,用了一个兴起,就吃掉了法国前锋。